中國的對外并購投資發展如火如荼。
全球知名會計師事務所德勤15日發布報告稱,2013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對外并購交易量為98宗,價值353億美元,去年同期僅為97宗,價值229億美元。信心轉暖與資源需求的雙重推動,促使中國對外并購持續升溫,預計未來12個月中國對外并購投資將出現兩位數的增長。
“上半年國際經濟環境有明顯好轉,美國、德國、日本、澳洲等已經出現回暖苗頭,具備良好投資前景和盈利能力的項目日益增多,中國企業向外并購多是看中了較好的營商環境。同時,中國企業正在加大實施國際化戰略,并購投資是打入海外市場的重要手段。”中投顧問宏觀經濟研究員馬遙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對于民營企業來說,還有一個特殊的動機,與國有企業相比,它們國內市場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對外跨國并購可以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學博士,國際投資研究室副研究員李國學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
雖然中國的對外并購是大勢所趨,但是市場上還存在一些其他聲音。
根據惠譽評級對亞太區機構投資者投資情緒的最新調查,區內投資者普遍認為新興亞洲市場將面臨增長放緩壓力,46%的投資者認為中國的增速將放緩,1/3預期中國經濟將硬著陸。
如若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向外并購擴張或許也是在開拓新的增長點緩解國內矛盾。
“中國經濟增速發緩也可能是政府調整經濟結構的結果,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就真的走弱了,如果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營造出一個公平、競爭和開放的市場環境,國內矛盾也是可以解決的”,李國學表示,中國跨國并購能夠擴大緩解國內矛盾的空間,但最重要的還是國內的經濟改革,如果改革不到位,走出去跨國并購的企業也可能就真的“飛走了”,這反而對中國經濟發展是不利的。
由此可見,跨國并購企業所起的作用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但發揮的作用也不可小覷。隨著并購規模的持續擴大,諸如文化差異以及地區特點等一系列問題顯現出來。
據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統計數據顯示,全球范圍內,并購成功的案例不到50%,中國企業有2/3的并購案例沒有達到預期的戰略目標。當企業面對全球市場時,不同的國家、地域、行業有不同的風險。并購的過程自然不會一帆風順,經常會遇到一些阻礙因素。
“在收購北美、歐洲資產時,中國企業常常會遇到經濟因素、法律因素的雙重阻礙,除了談判議價方面的壓力外,地方政府、部分官員會以法律法規或“國家安全”名義阻止收購。而涉足亞洲、非、拉美地區收購時,政治、軍事、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影響不容忽視,中國企業應當根據不同地區、不同企業選擇有差別的競購策略。”馬遙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