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圍繞我國下一步改革的方向、路徑、模式的討論中,有人主張“順應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就要大步與西方接軌”,“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全面引入西方制度改造中國”。似乎“西方的”就是“世界的”,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濟全球化就等同于“西方化”。這既是對經濟全球化的錯誤理解,也是對西方制度的盲目推崇,更是對中國道路的輕率否定,很容易將改革和發展引入歧路,危害我們的事業和前途。
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的必然產物。當資本主義的大工業生產方式越來越需要超越國界的世界市場、更大規模的國際交換、更具效率的國際分工時,經濟全球化開始發端。西方發達國家是始作俑者和主導者,他們制定了基本游戲規則,并試圖將其政治理念和文化價值推向全球,然而歷史的客觀發展卻并未按照“編劇”們的設想、遵循這開初撰寫的“劇本”演進。
首先,新興市場國家群體性崛起,打破了西方利益全球擴張、西方意志全球表達的美夢。經濟全球化推動了世界范圍內資源的配置,也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吸收外國資本、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使本國產品走向世界、更好地參與國際合作等諸多機遇。30多年來,中國抓住這一重大契機,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的進程當中,創造了經濟騰飛的奇跡。巴西、印度、俄羅斯、南非以及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也無不得益于此。一大批發展中國家蓬勃發展,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上升,深刻地影響著地緣政治局面,改變著世界經濟版圖,成為牽動國際關系和國際格局調整的重要因素。
其次,西方的制度體系和發展模式泥足深陷,引發了全世界的質疑。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演變和深化,在去年初舉辦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要、著名專家和經濟界人士集中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深刻反思。與會者普遍認為,國際金融危機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暴露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固有弊端,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缺陷。與此同時,變革的呼聲高漲,規模浩大的“占領華爾街運動”充分顯示,發達國家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已經令千千萬萬的勞動者極為不滿,一些經濟學家也發出了“和美國式的資本主義說再見”的聲音。破除對西方資本主義的迷信,努力尋求新的發展模式,成為發展中國家的共識。
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一方面“同質化”凸顯,越來越多的國際性標準和規范為各國所共同遵守;一方面“多元化”深入發展,各國在全球化進程中都結合自己的傳統和特點,努力抓住機遇、規避風險、應對挑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道路。
中國一直以積極姿態參與經濟全球化,從來不是為了“西方化”,而是為了實現自身的現代化。對世界形勢發展變化,對世界上出現的新事物新情況,對各國出現的新思想新觀點新知識,我們都積極學習借鑒。但是,了解和參與世界的目的是為我服務,更好地把中國建設成一個現代化國家。如果在國際比較中被外界同化,丟失了自己甚至否定了自己,那這樣的比較就沒有意義;如果生搬硬套西方標準來評價和衡量中國現代化的程度,喪失了自己的價值標準和民族個性,那就只能亦步亦趨地跟在人后,難以走上現代化的前沿。
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只能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事實也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們發展壯大的根本。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既堅持“根據自己的特點來決定自己的制度”,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各種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在這條道路上,我們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這與“走向西方化”有著本質區別;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與“徹底市場化”有著本質區別;我們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這與“全面私有化”有著本質區別。在這條道路上,有著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國面貌煥然一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今天,面對國際形勢的風云變幻和國內改革發展的艱巨任務,我們要開創新局面、贏得新勝利,最根本的就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對于經濟全球化的未來,中國有自己獨有的深刻理解。堅持開放包容,著力推進合作,中國一直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努力。和諧世界,并非完全一致的世界,而是承認世界多極化、文化多樣性基礎上的“和而不同”的世界。在這里,對抗沖突為包容理解所代替,單弦獨奏為百花齊放的交響所代替,封閉自鎖為開放交融的平臺所代替。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都應受到尊重,同時未來的國家和國際治理也應兼收東西方文明成果,才能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發展的活力動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國人民,在打造“命運共同體”中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