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能源行業的改革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十八屆三中全會如何定調、部署能源改革,在會前就有諸多猜測與預期。
在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下稱《決定》)中,關于能源改革并沒有著墨太多。雖然如“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等表述,都與能源改革關系緊密,但明確提及能源改革的僅為“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部分。
該部分內容指出: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推進石油、天然氣、電力、交通等領域價格改革,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
推動能源價格改革、完善市場定價機制,這與三中全會中“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重大理論創新,在大方向和大原則是一致的。通過價格杠桿,調節資源配置,對能源行業改革將帶來重大影響。
可以說,以價格改革作為突破口,抓住了能源行業的核心和關鍵。長期以來,能源產品的價格扭曲問題非常嚴重,價格不能充分體現能源產品的價值和稀缺程度,帶來了一系列消極后果,如企業生產積極性不高導致供應短缺,價格太低導致能源浪費嚴重等。
之所以造成能源產品價格扭曲,價格管制是最直接的原因。目前,重要的能源產品中,除了成品油的價格跟隨國際油價變動而調整外(當然,這也不完全是市場競爭定價),天然氣、電價都由政府直接控制。
以天然氣為例,國家發改委確定的價格僅相當于同等熱量油價的30%,比國際價格低50%,政府制定的氣價釋放出錯誤信號,人為壓低的價格沒有反映出天然氣商品的稀缺程度,造成了中國市場天然氣的嚴重短缺,2013年冬天的缺口就高達220億立方米。據中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預測,到2015年,中國天然氣缺口高達750億立方米。
《決定》明確要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讓市場定價,這將理順扭曲的能源價格,讓價格杠桿來發揮應有的作用。可以預見的是,這將刺激更多的生產要素流向能源領域,困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能源短缺、能源安全、環境污染等瓶頸問題將會得到緩解。
不過,市場定價的前提,是要有一個充分有效競爭的市場。在這個市場上,每一個參與主體地位平等,不存在把持市場的壟斷寡頭,也不存在享有特權的特殊參與者。缺少了這個前提條件,市場定價就是一句空話。
遺憾的是,目前中國的能源市場,并不存在市場競爭定價的基礎。幾大央企掌控著石油、天然氣、電力的絕大部分市場份額。還以天然氣為例,中石油一家就掌控著全國約80%的天然氣產量、70%的天然氣管網。國有石油巨頭獨占著陸上常規天然氣資源的開采權,民營等資本無權進入。
在這樣的現狀下,放開政府管制讓市場競爭定價,不僅是不現實的,還是非常危險的。居于市場優勢地位的掌控者,很容易就聯合起來形成壟斷價格,消費者的利益將會被嚴重忽視。
由此可見,能源改革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就必須加強市場體系建設,這才是能源領域改革的根本。
當市場上有更多的參與者,自由競爭而非巨頭壟斷時,放開政府價格管制將水到渠成,束縛能源行業健康發展的機制問題才能得到最終理順。
《決定》提出,“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
這為能源行業開放投資、建設多元化市場體系提供了想象空間,期待民資面臨的“玻璃門”問題在能源行業率先得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