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援引國家發改委一位政策研究專家的表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14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其中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定為7.5%左右,與今年一致。
此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等諸多智庫建議,將2014年的GDP預期增速下調為7%,為改革預留出更多的空間。
在塵埃落定之前,到底是7%還是7.5%,爭論了好一陣子。有意思的是,兩者都談到了預期:前者強調的是穩定改革的預期,擔心增速目標過高難以“騰籠換鳥”;后者則擔心增長預期調低之后,市場預期也跟著變壞,難以收拾。
這就是經濟世界的復雜之處,而非物理世界那般惟一。沒有人挑戰牛頓定律,因為會摔個半死。但經濟規律則不然,有1000個為凱恩斯主義叫好的,就有1000個跳腳咒罵的。每一種經濟政策都存在著與之對立的政策,前者所喜,正是后者所憂。彼之蜜糖,就是它之砒霜。面對不同的政策選擇,面對不同的效用風險組合,如何權衡取舍,決策者的歷史作用正體現在這里。
中國經濟發展的糾結,透過7%還是7.5%之爭的表面,是如何找到一個點,在諸多看似相互矛盾的目標中趟出一條路來,實現改革和增長的良性互動,而非相互使絆。
不久前剛剛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當前經濟運行的一些問題,比如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保障糧食安全難度加大,宏觀債務水平持續上升,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生態環境惡化、食品藥品質量堪憂、社會治安狀況不佳等。
生態、食品、治安等都是我們經濟運行中的老問題了,一直伴隨著我們的發展,是個需要在長期發展中解決的問題。而杠桿化的問題,則是近年來橫亙在我們面前首當其沖的“問題包”。
經濟下行壓力來自傳統的“寬貨幣+高投資”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而投資增速降下來的同時消費并沒有遞補上去,使得中央亦不得不承認“新的增長動力源尚不明朗”。之所以預期投資增速要下降,就是因為經濟去杠桿化的態勢是明朗的。體現在實體經濟,就是針對鋼鐵等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要壓縮產能,也即是壓縮投資。中國式的產能過剩,都是地方政府投資過剩;體現在非實體經濟,就是針對以地方債為突出特征的宏觀債務水平持續上升問題,要擠出一些泡沫,要收緊地方政府大舉借債的權力,其結果就是地方政府因融資瓶頸而難以再搞投資“大躍進”。
去杠桿化,是我們改革的內容和目標,但是去杠桿化如果力度過大,就會傷及經濟增長。因此,換個方向思考,從國家能夠承受的經濟增長目標是多少,就可以看出去杠桿化的力度會有多大。7.5%,力度就會溫和一些。7%,力度就會強硬一些。
我們鐵定要去杠桿化,這個決心不是看明年GDP增速目標定的是7%還是7.5%,而是看我們能否在去杠桿化的過程中,小心翼翼地在三個雞蛋上跳舞。這個需要的不是大膽,而是技巧,施政掌舵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