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中國中央經濟會議提出的幾項主要經濟工作任務,乃以保糧食安全為首。新中國立國以來一直都十分注重保證糧食自給,“以糧為綱”的政策持續至今。
過去常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而最近習近平也提醒人們:有事時有錢也買不到糧,個中深意確值得探討。
中國目前糧食生產基本足以自給,多年所定的糧食凈入口不超過5%的規限亦不難滿足。
中國要更多進口糧食一是作為飼料而非口糧,二是作為工業原料,包括制造出口商品所需的,三是如要建立儲備作為緊急及保障供給穩定所需。
口糧需求是剛性的,其他需求則必要時可以壓縮,暫時減少入口亦可承受。
另方面也應明了會在什么情況下有錢買不到糧。一種可能是當全球發生廣泛天災以至廣泛失收,特別是近年頻繁及廣泛出現極端天氣但即使在這種惡劣情況下,糧食會較貴或貴很多,但仍不至于有錢買不到糧,而是有錢搶貴了糧。
真正的糧食出現供給震蕩(supply shock)或供給斷層,是在發生大規模戰爭之時,如運輸線路被截斷令供應受制。目前中國要應對的便是這種情況,方法是備戰備荒,要搞戰備儲糧。按此思路近年必須爭取多增產糧食,使有更多余糧入庫。
從長遠看,要保證糧食供求基本平衡還是有很多辦法的。需求會隨人口及生活水平提升而增加,供給則可從技術提升而增加,如采用先進種植法及高產良種,改善倉庫運輸體系和開發糧食代用品等,只要肯投資終可保平衡。
其實目前中國比糧食安全更值得關注的是能源安全。中國原油進口量已超過需求的一半,且還在上升,煤也由凈出口變成凈入口。
對此問題中國亦非無所作為,一是優化入口結構特別是降低運送風險,二是開發油氣替代品。
入口方面正在增加陸路輸入:由俄國及中亞等地增加供給,并建設了緬甸油氣管道,還可能研究建設巴基斯坦管道。在油氣替代品方面辦法更多。中國已開始發展頁巖油氣以補充傳統油氣資源,而煤層氣的開采應用亦初見成效。
例如山西的晉煤集團已形成了煤層氣由開采到化工、發電及其他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
另一個重要發展是煤代油氣技術,包括煤制油、烯烴、芳烴及天然氣等系列煤化工生產。例如煤制天然氣已計劃大規模發展,其中大唐發電的克旗項目建成后,將可向北京年供40億立方米的氣。已獲批的九家大型煤制氣企業每年產能將達370億立方米,還另有較小型的民企產能數十億立方米。從更長遠看,還可開發可燃冰。
總之,中國正逐步掌握煤替代技術并使之成熟化,以作為保證能源安全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