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周開始,地方“兩會”將密集召開。這是中國經濟減速、整裝、換軌之時的一次決心彰顯,也是對頂層設計完成之后地方改革細則落實的一次管窺機會。鑒于這種重要性,從今天開始,《每日經濟新聞》推出系列報道,聽穩定增長新思路,看結構調整新藍圖,說全面深化改革新觀點,最終看地方政府究竟做什么,怎么做?
在此基礎上,了解基層的全面深化改革邏輯所在。
本周開始,全國20多個省份的地方“兩會”密集召開。截至昨日(1月13日),已有福建、河北、西藏、寧夏、甘肅5個省級行政區召開“兩會”。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召開“兩會”的5省份中,在制定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相比2013年的GDP實際增速,均下調了經濟增長目標。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區域經濟研究專家徐逢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解釋說,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階段,由于目前國際上發達國家經濟復蘇的不確定性因素還很多,使得傳統產業的出口量受到影響,因而部分地區都在適度調低GDP的增速。
多省下調GDP增速目標
在昨日(1月13日)開幕的甘肅省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甘肅省的《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預計2013年該省生產總值6300億元,增長12.1%,預期該省2014年的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
相比較于甘肅下調1.1個百分點,西藏下調稍少。據悉,西藏預計2013年生產總值增長12.5%(總值802億元),2014年預期生產總值增長12%。
同樣下調GDP增速0.5個百分點的省份目前還有福建與河北。
數據顯示,福建2013年全省生產總值21910億元,增長11%,2014年全省預期生產總值增長10.5%左右。河北省預計2013年河北全省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 (達到28300億元),2014年預期全省生產總值增長8%。
對于多省下調2014年的GDP增速,徐逢賢表示,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處于產業結構剛剛開始調整階段。中央政策適度壓縮投資規模,部分地方適度調低GDP增速,此舉利好于調結構。
徐逢賢同時分析稱,全國各大省市應該不會均調低GDP增速,調低增速的地區應該多集中在中西部,而東部部分省市GDP增速會適度調高。
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地區因為產業結構調整較早,取得了一些成效,GDP增速有適度調高的可能。
調結構壓力巨大
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經濟增長,使得一些地方調結構迫在眉睫。
以河北為例,其鋼鐵、石化、建材三大資源型產業增加值在工業增加值中的占比一直在50%左右。
然而,數據顯示,河北每年消耗全國1/12的能源,僅創造了1/20的GDP和1/34的財政收入。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2013年鋼價整體已跌至20年前的水準。鋼鐵、電力、化工、建材等主要產業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占排放總量的62%~77%。
“河北已進入經濟增長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相疊加的特殊階段,2014年面臨的困難和矛盾將更加突出,特別是產業結構調整和大氣污染防治力度的加大,給我們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河北省省長張慶偉說。
河北面臨的突出問題在中國具有代表性。目前,全國鋼鐵、電解鋁、水泥等行業產能過剩嚴重,201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2014年經濟工作的主要任務,明確提出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
徐逢賢表示,在調結構方面,國際市場進出口貿易,市場容量比較大的產業可以繼續發展及調整。還有一些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可以進行適度壓縮,深加工增值。同時要大力發展科技創新性產業,進行新能源的開發,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等。
徐逢賢認為,產業結構優化以后,也有利于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擴大,滿足國家對各種資源型消費品的消費需求,進而有益我國長期經濟增長的穩定和健康。
與此同時,部分東部省份前期的實踐也佐證了適度降低經濟增速,為調結構騰挪空間,利好于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