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場預期下,國務院祭出了穩增長的組合拳,小微企業優惠政策、棚戶區改造、鐵路改革,其中,投資依然是主打。
昨日(4月8日),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第四屆中美經濟學家頤和園對話上,世界銀行中國及蒙古局前局長杜大偉表示,中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在下降,投資占GDP的比例在提高,投資的效率在下降。
對此,多位學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投資效率的高低勢必會對穩增長產生影響。
投資效率關系GDP
4月2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研究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范圍,部署進一步發揮開發性金融對棚戶區改造的支持作用,確定深化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鐵路建設的政策措施。
為保證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的順利實現,業內預計,從4月開始,一系列穩增長、擴內需措施有望密集出臺。這些措施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業、重大水利、中西部鐵路、節能環保、社會事業、城市霧霾治理、地下管網改造、給排水設施建設、城市地鐵、軌道交通等。
在穩增長的背景下,投資的效率也將影響GDP。有數據顯示,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投資產出彈性逐年下降,已由2002年的4.1降至2008年和2012年的3.2及1.8,單位投資所帶來的單位GDP增量下滑,資金周轉大幅度放緩增加了融資需求,但現金流創造能力大幅度下降。
另一方面,我國債務彈性系數(總債務增量與GDP增量之比)自2009年之后明顯抬升。2012年債務彈性系數是3.2,這意味著每增加1個單位的GDP需要3.2個單位的債務擴張。
此前,世界銀行報告也提到中國的投資效率在降低,“從資本占產出的比率可以看到生產率是不斷地下降,這意味著我們如果想要得到和以前一樣的產出,我們的資本需要得會更多。”
不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中國投資主要的去向是基礎設施,但是基礎設施的回報周期非常長?,F在投資和產出的比例上升,能不能就此判定中國經濟的效率在下降?“我覺得需要慎重考慮,比如修一條地鐵,會大大改善百姓生活的質量,但并不能算出來它到底有多少貢獻。”
資金成本影響穩增長
近幾年,中國的經濟結構已發生深刻改變,這也成為穩增長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一鳴表示,近幾年,中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變為中高速,“在這個過程中,增長的動力結構發生明顯的變化,從需求側來看,投資和出口的貢獻在下降,從趨勢面看消費的貢獻在上升,而且估計今后幾年還會是這個趨勢。從供給側來看,制造業產能明顯過剩,資源在向服務業流動。”
央視財經評論員鈕文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說,無論人力成本還是其他要素成本上升,都是因為資金成本太高將整個社會的成本拉升,“資本占產出比下降、投資效率低都只是表象,投資效率低根本原因在于投資成本太高。”
在資金成本升高的情況下,不少企業家投資實體的積極性下降。摩根士丹利研究部執行董事徐然在論壇上提到,在經濟放緩過程中,高利率的情況對于企業以及個人消費,投資貨幣信貸的流通速度放緩是比較重要的因素。
鈕文新認為,現在整個社會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逐漸減弱,這不是政府投資的問題,而“如果不把社會成本壓下去,無論是民資還是政府主導投資,經濟增長的邊際效益會越來越低,這種方式也很難起到穩增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