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新生事物,提出和發展的時間短,理論體系尚不成熟,需要我們注重學習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取長補短,汲取教訓
當前,世界已進入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為了擺脫衰退、重振經濟,世界各主要國家均把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搶占新一輪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對策。從國內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積極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列為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制訂了產業規劃、引導政策和鼓勵措施,予以大力推進。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領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一些地區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表現出熱情有余、理性不足。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照搬照抄,沒有結合本地區的自然稟賦和產業結構實際,過分追求發展速度,追求面面俱到,忽略質量和效益;個別行業呈現出無序發展、惡性競爭的狀態。
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新生事物,提出和發展的時間短,理論體系尚不成熟,產業總規模小,結構不盡合理,經濟效益不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弱,專業人才匱乏,因此更應該注重學習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取長補短,汲取教訓。反觀美歐日等國家或地區,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培育和發展上各有特色,尤其注重結合本國國情和國民經濟實際情況,值得研究。
一是準確定位,多措并舉,調動政府市場企業各方面積極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培育和發展,要準確定位政府、市場、企業的作用,堅持政府主導、市場決定、企業自主的發展模式,注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和產業發展引擎的作用,并注重培植有世界級競爭力的企業。同時,強調產業的創新不局限于新技術和新產品,還包括商業模式、市場方式方法的創新。發達國家政府熟練應用法律、政策、經濟工具,尤其是將改革措施和發展政策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化,以法律手段保障其政策順利實施,對全社會形成約束力。比如,歐盟重視通過立法來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同時通過政府與行業之間的協議,以及綜合運用稅收、金融等經濟杠桿,激勵企業投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美國通過綜合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巨額資金為引導,帶動社會資本向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投入,等等。
二是準確判定走勢,切合國情實際,科學布局新興產業。開發新的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以及發展節能環保低碳產業,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這也是新興產業的重點關鍵領域。從歐美發達國家和金磚國家的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來看,無一不重視新型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和節能環保技術。以美國為例,它的新興產業選擇以綠色經濟為核心,在資金投入中,用于建設低碳綠色經濟和新能源領域的投資比例所占份額最大。
從發達國家新興產業的選擇來看,并不是只有制造業才能列為新興產業,第一、二、三產業均可列為新興產業范疇。美國是世界最大的農業出口國,它就將現代化先進農業列為其新興產業發展方向,通過加大對農業的補貼,積極發展安全低毒的有機化肥和生物農藥,打造現代化先進安全農業大國形象;英國就直接將金融服務業列為其新興產業的范圍加以扶持;韓國把高附加值的服務業列為新興產業,努力形成世界品牌。此外,發達國家在產業選擇方面非常講究實際和實效,統籌兼顧產業的經濟性和先進性,尤其注意結合本國的自然稟賦和經濟條件實際情況進行產業選擇。例如,德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發展勢頭良好,但并沒有擯棄火力發電,而重點發展清潔火力發電廠,列為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因為德國的煤炭資源豐富、采掘技術成熟,是一種經濟性很好的能源。而且,歐美發達國家在規劃發展新興產業時,講究統一規劃,注重因地制宜布局,防止各地千篇一律、盲目發展。
三是綜合配套改革,注重可持續發展,強化核心技術自主自有。從國際經驗來看,任何一項發展得比較成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都離不開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和綜合配套改革。例如,奧巴馬政府的“創新發展戰略”注重從總體上進行綜合改革設計,把一些關鍵的配套領域,如教育、科學研究、基礎設施等均列入戰略內容,不是局限于單純刺激經濟復蘇,更注重美國經濟的可持續、長遠發展。另一方面,重視教育和學術發展,重視人才的培養,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動力源泉。英國一直重視教育、學術研究,在公共教育方面的投入多年來都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5%以上。日本也高度重視教育和科技,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原動力和高素質人力資源。當前,世界已進入信息時代,各國都很重視學習別國成功經驗,敏銳捕捉各種機遇,通過互相借鑒,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這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捷徑。比如,日本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一方面注重加強原創性科研,另一方面注重學習、消化和再創新。
四是統一認識,倡導國際合作,主導世界新一輪競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美國和歐盟注重發揮宣傳輿論作用、統一認識、加強監督落實方面的經驗,值得學習借鑒。比如,歐盟創造性地設立碳交易所,努力打造全球碳交易中心,在國際上不遺余力地宣揚低碳發展的理念,呼吁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低碳產業,希望通過加強國際合作,確立其在綠色經濟相關產業競爭領域的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