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份降低或取消對基層的GDP考核表明,簡單“以GDP論英雄”的時代已經過去,也預示著經濟發展將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這是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理性選擇,是發展思維、發展方式轉換的積極信號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以來,福建、山西、寧夏、河北、浙江等省份,降低或取消了對基層的GDP考核。其中,70多個縣市明確取消了GDP考核。“淡化GDP,重視民生”成為政績考核新導向,表明簡單“以GDP論英雄”正在失去市場,也預示著我國經濟發展有望在科學的政績觀引導下,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如同一輛行駛的列車。隨著承載量、道路、環境的變化,車輛需要適時地加速、減速、停車、保養。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不斷邁上新臺階,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但結構效益、資源環境、收入差距、房價高企等問題,對發展的科學性、可持續性和包容性帶來了巨大挑戰。只有適應規律、調擋降速,才能發現和解決問題,才能健康可持續發展。如果違反規律,為保持經濟增速而不擇手段,就會擴大和加劇矛盾,從而欲速則不達,反而延緩和遲滯發展的進程。
在簡單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考核辦法下,一些地方、部門甚至專家學者,對發展速度推崇備至,導致在增速已經很高的情況下,依然把哪怕很小幅度的回落都視為不可接受的下滑,并屢屢提出經濟增速不能低于多少多少的“紅線”。實踐證明,這樣的分析是不科學的,對經濟發展也十分有害。
以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為例,如果長期維持10%的增速,價格漲幅保持在3%以下,這是一個什么概念呢?這意味著,城市投資規模要一年高于一年,城市建設的“大餅”要不休止地向外圍擴張,城市就永遠是一個大工地,政府的負債也將不斷高企。同時,為保持投資長期不降速,必須在增量不斷加大的同時,使存量遭到破壞和減損,以致過多耗費資源,過度污染環境。現實中,一些城市投資增速長期維持在15%至20%甚至更高的水平上,如果在發展初期階段還值得驕傲,長此以往就應使人擔心了。同理,在GDP增速上長期追求不變目標的副作用,則是結構失衡、產能過剩、負債加重、環境惡化等等,而終有一天會難以為繼。
在經歷長期高速發展之后,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在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要換擋調速,就必須允許速度適度回落,在一個合理區間內或上或下,這是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理性選擇,是發展思維、發展方式轉換的一個積極信號。其中關鍵一點就是改進和完善對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考核辦法。通過政績考核的引導指向,明確選人用人不再簡單以GDP總值及增長率為標準,而是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消化產能過剩、安全生產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教育文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等內容。
當然,這并非表明我們可以不再重視經濟發展,而是在保持一定速度的情況下,集中力量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弊端,不斷調整優化結構、提質轉型升級,大力促進和發展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使經濟社會發展的列車沿著健康軌道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