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最新數據表明,中國出口正持續向好,但貿易順差亦連續兩月刷新歷史新高。專家表示,這意味著中國外貿需加快轉變增長方式。
中國海關總署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3670.9億美元,增長4%。其中,出口2084.6億美元,增長9.4%。
“連續幾個月出口增速都比較高,應該說有比較明顯的企穩態勢。”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學智向中新社記者表示,這一方面得益于歐美國家經濟企穩,需求回升,外需持續回暖,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中國同新興市場國家如印度、東盟、俄羅斯等雙邊貿易往來增強。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周景彤亦表示,從數據來看,盡管中國出口9%左右的增速“略低于市場預期”,但總體增長“確實是比較穩定的”。
出口企穩的同時,是進口的連月負增長,中國外貿順差也再度創下新高。8月,中國進口1586.3億美元,下降2.4%,貿易順差在前一月創出473億美元高點后再創歷史新高,升至498.3億美元,同比擴大77.8%。
劉學智分析,結合進口已連續兩月負增長,進口與出口“冷熱不均”是8月貿易順差創下歷史最高值的重要原因。
劉學智指出,進口負增長主要由于中國國內經濟轉型升級,去產能化,導致高能耗企業進口大宗商品減弱,同時大宗商品市場價格都處在較低位置,“都處在負增長,幾項因素疊加之后就出現了這么高的順差。”
據統計,前8個月,鐵礦砂、原油等主要大宗商品進口均價普遍下跌。此外,煤和成品油進口亦出現減少。
“產能過剩是一個方面,根本原因是國內需求不振,房地產、投資等整體需求不夠旺盛,導致了商品進口,尤其是能源等大宗商品進口放緩。”周景彤表示。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表示,中國已經是世界最大貿易國,貿易總量大,在世界經濟沒有走出危機的背景下實現平穩增長實屬不易。
范劍平強調,中國已是全球第一大進口國、第二大出口國,再保持貿易高增長很難。
在范劍平看來,經濟新常態不僅是經濟增速趨緩,還包括經濟體制和結構的合理化。他注意到,中國企業今年對外投資實現高增長,“是外經貿四大指標中唯一亮點”。
據中國商務部統計,今年1-7月,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49個國家和地區的3701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525.5億美元,同比增長4%,自2月以來首次實現正增長,中7月單月更是同比增長84.9%。
對此,劉學智表示,目前隨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擠壓,再考慮到貨物貿易出口的基數已非常大,“已逐漸走向飽和的外需難以持續保證兩位數的高增長。”
劉學智分析,從整個國際收支平衡來看,貿易項中除貨物貿易還有服務貿易,目前中國服務貿易以逆差為主,下一步應持續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扭轉逆差擴大的趨勢。
官方亦意識到這一問題,如交通運輸部副部長何建中9月3日曾表示,中國海運服務業服務貿易長期處于逆差狀態,尤其是高端服務業水平相對于發達國家來講競爭力比較弱。
對于外貿與產能過剩的關系,范劍平表示,未來中國對外投資可能保持較高的增速,貿易則可能更多地是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目前中國大量進口鋼鐵、設備等,如果未來產業結構升級,很多原來需要進口的產品轉為能國內生產,則產能過剩問題將迎刃而解。”
他預計,未來勞動密集型產業將負增長,中國經濟下一步的支點在于技術密集型產業。
劉學智認同這一觀點。他進一步表示,資本項的流動也是國際收支平衡很重要的方面,國內企業“走出去”到東南亞等新興市場或發達國家,并在當地設立分支機構,相當于從資本項上扭轉貿易項的逆差。
“在國外設廠、生產并就地銷售,更能有效減少中國貨物遭遇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等相關風險的幾率。”劉學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