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運行步入全方位多層次新常態,一些折射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數據悄然發生了改變,加減之間,不乏新的亮點。
GDP增速下降了,就業人數卻增加了
7.4%,這是上半年中國經濟交出的答卷。很多人擔憂,在經濟增長從高速蛻變為中高速的新常態下,就業人數會不會隨之下降?老百姓的收入會不會隨之下降?
具有說服力的就業和收入數據甫一亮相,便消解了人們的擔憂。今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37萬人,同比增長12萬人;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25元,同比名義增10.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8.3%,“跑贏”GDP增速。‘
過去十年,人們普遍認為,高增長帶來高就業,低增長則導致失業。但如今看來,GDP增長、就業增長和就業率三個變量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正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所認為的,“并不是所有的就業都需要靠經濟增長來實現”。相同的資金,投在工業、建筑業所產生的GDP所能創造的就業,遠遠小于用來支持中小企業和服務業所能創造的就業。數據也可以作出佐證:2012年,第二產業每億元GDP吸納就業980人左右,而第三產業達1200人,高出第二產業20%左右。
市場各方也注意到,今年以來,政府不再把追求高經濟增速作為政策目標,而是實施“精準的定向調控”,不搞“大水漫灌”,要“噴灌”、“滴灌”,把調控的發力方向放到激發市場活力、增加公共產品供給和支持實體經濟做強等方面上來。
可見,中國經濟無需過于執著高速增長。要確保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每年7.5%左右的速度已足夠。事實上,我們孜孜以求的目標也并非是在發展速度上做“減法”,而是要在質量和效益上做“加法”。
工業制造業出現滑坡,生活環境趨好
截至今年7月,PPI連續29個月負增長,工業企業利潤出現大幅回落,我們卻換來了更多的碧水藍天。今年上半年,單位GDP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4.2%,能耗下降幅度為6年來之最。
能耗的降低一方面源于國家淘汰落后產能的力度和決心。工信部新聞發言人鄭立新表示,預計到今年底,將淘汰煉鐵6900萬噸、煉鋼7500萬噸、水泥5.6億噸、平板玻璃1.5億重量箱,提前一年完成原定的“十二五”淘汰任務。
另一方面,第三產業成為驅動經濟的“新引擎”,經濟增長正在逐漸擺脫環境污染的烙印。從2013年開始,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而剛剛公布的2014上半年經濟數據顯示,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升至46.6%。
需求結構方面,在三駕拉動經濟增長的馬車中,消費作用不斷增強。2012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占比首次超過投資。今年上半年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已經超過投資達54.4%,拉動GDP增長4個百分點,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外貿出口增幅已從20%以上回落至5%至10%的增長區間。經濟增長結構正逐步從“投資驅動型”轉為“消費驅動型”。
與此同時,勞動力、資金、環境等要素稟賦在生產力中貢獻度減少,技術進步和創新成為決斷企業未來關鍵的因素。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為12.4%,比規模以上工業的平均水平高3.6個百分點。
市場準入門檻降低,企業活力增加
一年多來,國務院取消下放的行政審批等事項已達463項,其中多數關系投資創業。在簡政放權尤其是工商登記改革的刺激下,新登記企業出現井噴式增長。上半年,全國新登記企業168萬戶,同比增長57%。其中新登記私營企業158萬戶,從業人員達1009萬人,同比增長43%。
財稅方面,“營改增”試點以來至今年6月底,超過96%的試點納稅人稅負不同程度下降,全國已累計減稅2679億元;小型微利企業減半征收所得稅政策延長到2016年底,實施范圍的上限也由年應納稅所得額6萬元提高到10萬元。
金融方面,國家出臺緩解企業融資貴的具體措施,出實招化解“支農支小”再貸款難題;兩次對小微、三農實施“定向降準”;調整商業銀行存貸比計算口徑;公開市場操作14天正回購利率下調10個基點;向國開行發放一萬億PSL(抵押補充貸款)支持棚改,通過一系列舉措,引導銀行把錢用在刀刃上。
從政府有形之手擠占私人投資,到“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將該放的放開,該管的管好,放管結合下,生產力才能得到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活力和創新力才能得到進一步增強,市場環境才能得到進一步規范,微觀經濟基礎也才能得到進一步夯實。
樓市進寒冬,股市初現暖陽
“房冷股熱”,是今年以來很多投資者最直觀的感受。
數據顯示,今年1-6月份,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6%,住宅的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19.8%,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同比下降5.8%。7月份,被視為全國樓市“風向標”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房價首次出現全線下挫。
不論是房價穩中有降、樓盤打折促銷,還是市場交易低迷持續、房企資金吃緊,無不意味著以往依靠行政干預的樓市調控思路正在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以信貸和稅收為核心的市場化、長效調控機制加速形成,房地產市場正在逐漸步入健康軌道。
與樓市陷入深度調整不同的是,A股市場一反此前低迷走勢,回暖之聲不絕于耳。
從7月22日本輪行情起漲點2049.82點,到9月16日盤中高點2347.94點,在近兩個月時間內,上證指數最大漲幅已達14.5%。在滬港通開閘、國企改革、互聯網金融、新能源等熱點的刺激下,投資者的交易熱情重被點燃。截至9月12日,A股新增開戶數已連續四周攀升,創近半年新高,交易賬戶數更是突破1500萬戶,創近三年新高。
在本土投資者情緒回暖的同時,海外資金也開始加速進入A股市場。過去幾個月,QFII和RQFII增倉藍籌股的熱情高漲,海外資金持續流入香港市場,積極備戰“滬港通”。
新常態蘊藏著新機遇,宏觀調控在加減之間更顯平衡,結構調整在加減之間更顯優化,市場培育在加減之間迸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