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通知,正式頒布《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本)》。這是在2013年修訂基礎上,國務院對政府核準投資項目的再一次修訂。
新版投資目錄有哪些新變化、新亮點?將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什么影響?《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首席經濟師祝寶良。
記者:在不到1年時間里,政府核準的投資目錄為何兩次大幅修訂,新修訂目錄有哪些新亮點?
祝寶良:此次修訂既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也是適應我國進入經濟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增長動力轉化“新常態”的必然要求,意義十分重大。
2013年12月,國務院對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進行了第一次修訂。今年11月,國務院再次進行第二次目錄修訂,修訂后,中央層面政府核準的投資事項比2013年減少40%,審批、核準、備案管理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比例結構調整為10∶15∶75。
此次目錄修訂的亮點主要有3個,一是取消、下放了產能過剩領域(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等)的項目核準權限;二是大幅度減少需要核準的外商投資項目范圍;三是境外投資項目從核準制向備案制轉變,除“三個敏感”(敏感國家或地區、敏感行業)外,境外投資項目一律取消核準。
記者:此次投資目錄的再“瘦身”,對于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性作用是否有利?
祝寶良: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意味著一段時期內我們將面臨著內需增速下降、產能過剩、財政金融風險加大等一系列挑戰。要平穩度過換擋期,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關鍵性作用至關重要。縮小核準范圍,下放核準權限,有利于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釋放投資巨大潛力,激活有效投資,提高投資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平穩發展。
有人擔心,這次把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的核準權力也取消了,會不會出現以前“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怪圈?我認為不會。因為當前的經濟發展特征與以往相比已出現一些根本性變化,一是市場機制倒逼企業自主投資的環境已經基本形成,鋼鐵、有色、造船等行業產能已經絕對過剩,下放核準權限不會帶來新的低水平重復投資;二是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等的生產力區域布局已經基本形成,搞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新企業已經很難進入這些領域;三是環保、能耗、土地、融資等相關監管政策開始發揮綜合效果,不用投資審批,其他相關約束政策也能抑制這些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投資。
記者:新版投資目錄大幅放寬外資市場準入范圍,將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什么影響?
祝寶良:減少外商投資項目的核準范圍,有利于在更高水平上發揮我國的后發優勢。30多年來,我國制造業整體競爭力得到極大提升,與發達國家技術水平的差距有所縮小,引進外來技術的難度在不斷加大。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利用外資不是簡單的引進資金,更重要的是吸引國際投資中搭載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先進管理經驗。當前,引進外資除先進制造業外,應重點放在金融、教育、文化、醫療、商貿物流、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等服務業領域。
改革利用外資的管理體制,減少外商投資項目的核準范圍,借鑒了國際上“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的外資管理方式,有利于規范和約束政府行為,為企業創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記者:有輿論認為,新版投資目錄取消了對外投資核準,是中國對外投資管理體制的一個里程碑,您如何看?
祝寶良: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全球經濟增長持續低迷,市場擴張速度明顯放慢,貿易保護主義重新抬頭,繼續依靠擴大出口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難度明顯增大。
與此同時,我國充足的資金、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不斷增強的企業創新能力,也為我國參與全球化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國已經進入從貿易大國到投資大國、資本輸出帶動商品貿易的階段。但是,我國對外投資管理體制建設相對滯后,不能適應對外投資加快發展的新形勢。當前,關鍵是放寬對外投資的各種限制,落實“誰投資、誰決策、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確定企業和個人對外投資的主體地位。
取消對外投資核準,有利于擴大我國境外投資,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助推跨國公司的快速成長,加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國際收支平衡。這也給東道國帶來了明顯的溢出效應,包括增加當地就業機會、繳納各種稅金、提高生活水平等,這會大大提升中國的國際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