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還有人對大宗商品周期轉為偏空持有懷疑態度,只需要研究一下本周出爐的關于澳洲天然資源行業的兩篇報告。
澳洲資源與能源經濟局(BREE)的半年度報告顯示,截止10月的六個月中,只有三個項目達成了積極的最終投資決定(FID),規模共計5.97億澳元(5.07億美元)。
這不僅是逾10年的最低項目數量,也是最低投資額,而且有力地證明:受價格低迷、中國增長放緩導致需求預估不佳的拖累,項目投資正在不斷縮減。
另一份由咨詢機構普華永道于本周發布的報告,是對澳洲中等礦企的年度評估,顯示企業目前致力于在減支的同時增產,藉以發揮最大生產力。
問題在于,迄今為止這些努力都沒有見效,因為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速度超過了企業能夠改進的速度。
“實際上,最壞的情況也許還沒來到,至少對鐵礦石和煤炭商是這樣,”普華永道在11月25日發布的報告中表示。
兩份報告都證實了一點,就是大宗商品價格下滑導致新項目踩剎車,而且迫使企業削減支出,以爭取比競爭對手撐得更久。
這對資源部門短期和長期都有影響,而且不只澳洲是這樣。澳洲是最大的鐵礦石和煤炭出口國,等七個在建項目完成后,還將成為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
這些報告可能以澳洲為焦點,但對印尼、南非、巴西和加拿大等其他資源豐富的國家也適用,這些國家的企業都面臨著同樣的壓力和進退兩難的困境。
削減成本、以及通過提高產量和生產率降低單位生產成本的短期影響,可能是導致一些大宗商品價格下跌。
煤炭已經顯示出這種情況,澳洲紐卡斯爾港煤炭價格較2011年初的2008年衰退后峰值下跌逾50%,促使礦商作出擴產及削減成本等反應。
海運市場煤炭供應隨之增加,進而打壓價格進一步下跌。
但這也讓一些礦商的成本曲線下降到足以維持運營的水平。無法實現贏利的礦商虧損也受到限制,足以讓他們找到理由,證明繼續采礦比關閉礦井更合理。
現在鐵礦石市場也出現了類似的動態,較小的礦商將竭盡全力堅持下去,即便必和必拓、力拓、和Fortescue MetalsGroup等大型生產商提高產能的幅度,可能遠超過了市場的消化能力。
液化天然氣即將加入
液化天然氣也可能上演類似的情景。到2019年七個總價值2,000億美元的在建項目竣工投產后,澳洲將超過卡塔爾,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
未來幾年將有更多液化天然氣涌入市場,使市場從供不應求變成供應過剩,于是壓低價格。
已經能夠在亞洲LNG現貨價格中看到這一現象。亞洲LNG現貨價格在北半球冬季前未見大幅上漲,與前兩年形成了明顯反差。
盡管亞洲的天然氣庫存處于令人放心的水準,且目前預計今年的冬季比正常情況要溫和,但現貨價格跌得這么多還是少見。
自夏季低點10.50美元/mmBtu(百萬英熱單位)升至9月末的15美元后,LNG現貨價格價格隨后一路下滑,在11月23日當周跌至10.10美元,創下約四年低點。
這對LNG前景來說可能是一個信號。廠商繼續大舉生產這種燃料,即便是利潤萎縮,與此同時他們在極力降低成本。
削減成本的努力可以從新項目或擴產紛紛取消或延遲中看到,還有就是勘探支出的削減。
BREE數據顯示,2013-14財年澳洲在礦業和石油領域的勘探支出較前一年度下滑12%,而且這一趨勢可能將加速。
BREE稱截至10月的六個月,處在可行性研究狀態下的項目數量下降8個,至138個,而處在執行階段的項目數量下降4個至44個。
這意味著當一些大宗商品克服了當前供給過剩的時候,可獲得的新供給可能會減少,因生產商放棄擴張計劃。
基本的信息是,那種繁榮-蕭條-繁榮的老式周期仍將適用,盡管資源公司、分析師和顧問們認為,他們在預測供需態勢時已取得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