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和國家統計局周一聯合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1月官方制造業PMI為50.3,較10月的50.8降低了0.5個百分點。這一數據也低于市場普遍預測的50.5。
11月份PMI數據不理想,可能與APEC會議的召開有一定關系。因為,APEC會議在北京召開期間,為了確保空氣質量不受影響,京津冀、山西、內蒙古、山東等地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減少污染排放。
但從現在的經濟發展實際情況來看,這些產能也是屬于需要調整和壓縮的。也就是說,召開會議并不是決定性原因。但11月份的PMI確實受到了影響,可見,經濟發展的基礎還不是很牢固。
今年以來,中央已經采取了一系列的穩增長措施。同時,在貨幣政策方面,一直為市場關注的降息政策也在不久前出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最有利的無非是兩個方面。一是房地產,二是地方政府。前者可能會重新撥動房地產市場這根神經,從而對經濟穩定產生支撐作用;后者則主要集中于緩解地方政府的資金調度壓力,減輕地方政府的還債負擔等方面。
不管是何種原因,也不管最終會對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轉了一圈以后,還是要轉到投資的路上來。只是需要把握好的是,投資應當從哪個口進入比較好。
就中央層面來看,能夠拿得出來的投資手段,無非是鐵路、交通、航空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從近一段時間放開審批的項目來看,也主要集中在這些方面。但就算這些項目得到審批了,資金的來源也是一個問題。目前的市場并不允許投放太多的流動性,也沒有能力消化更多的流動性。如果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對資金的需求量太多,毫無疑問會影響到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所以,更值得推行的政策應當是減稅,這才有可能對實體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同時,還要清費。譬如高速公路收費,有媒體報道過一年就是4000多億,如果能夠減少一半,是否也會對消費起到促進作用呢?以這樣的方式來鼓勵企業加大投資力度,可能比單純的依靠投資要有效得多。
對地方政府來說,過度依賴房地產的思維也應當改一改了。因為,“土地財政”已經沒有多大前景了。地方應更多地把精力放到實體經濟上來,放到中小企業的發展上來。
“PMI回落”只是一個表象,真正的問題在于經濟的內生動力不強。年底將至,我們擔心的是,地方政府又要展開新一輪GDP比拼大戰。必須注意的是,目前的企業已經很難有能力去滿足地方政府對政績的渴求和高消耗式運轉的需要,而把錢留在企業里,使他們能擴大再生產和提高員工收入水平,這才是上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