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張國寶主任在“2020能源前景論壇”發言整理而成
中國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35年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能源生產和需求也持續高速增長。1993年,中國變成石油凈進口國。2009年,又從煤炭的出口大國變成了煤炭凈進口國家。特別是從2002年起,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以后,連續10年能源生產和需求高速增長。2013年,能源消費達到37.6億噸標準煤。這個數字超過了美國,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能源消費占全世界能源消費的22.4%,美國占世界能源消費的22%,所以中美兩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能源生產國或消費國。但是由于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多,所以人均年能源消費為2.7噸標準煤。這個數字略微超過世界人均年能源消費2.6噸標準煤的水平。中國人均消費還不到美國年人均消費量的三分之一。中國的電力也快速增長,2013年電力總裝機容量已經達到12.48億千瓦,略微超過美國12億千瓦的總裝機量。但人均用電水平,美國人一年用電13227千瓦時,在全世界排名第七位,第一位是冰島。而中國人均年用電是2912千瓦時,在世界上排名32位。美國人均用電是中國的4.5倍。之前講的數據包括工業用電,而人均生活用電,美國比中國就更高了。
中國從1993年變成石油的凈進口國,但是那年只進口了原油6萬噸。但是到了2013年,中國凈進口原油2.8億噸。原油的對外依存度達到了58%。天然氣2013年進口了530億立方米。其中,進口液化天然氣1700萬噸。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達到了31.6%。天然氣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只占5.8%,美國的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占24%。但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的天然氣消費國。2013年,中國進口了2.7億噸煤炭,其中還從美國進口了500萬噸。我當了13年部長都不敢相信,像煤這樣的低質品怎么跨過太平洋進口到中國來。但是中國的一次能源自給率,大家從大衛•桑德羅和我的介紹中,可能看到的是一片緊張的局面,但實際上,中國一次能源的自給率仍然高達90%,只有10%是進口的。
中國的進口能源主要是油和氣。中國的能源結構和美國有很大不同。中國的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的67.5%,正如剛才大衛先生所說的。中國在這一點上和印度的能源結構差不多,印度的煤炭大概也占這么大比例。而美國的煤炭在能源結構中只占不到30%。美國的核電占總發電量的20%,有一百個核電反應堆在運行。而中國核電只占發電量的2%,現在中國只有28個核反應堆在運轉。但是剛才大衛•桑德羅先生說,中國在建的核電站占世界的將近一半,這是真的。因為中國現在在建的核電反應堆有30個,全世界只有64個核電反應堆在建。所以美國的能源結構與中國相比,清潔化的程度遠遠比中國好。近年,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異軍突起。
2003年,我當中國能源局長的時候,那年中國的風力發電只有48萬千瓦。但是到了2013年,中國的風力發電已經超過了8000萬千瓦,和美國的風力裝機容量大體上差不多。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國,正如剛才大衛•桑德羅先生所說的,出口占世界太陽能板貿易量的50%。但是中國生產太陽能電池的原材料——多晶硅,需要進口,而且主要是從美國的道康寧和德國的瓦克公司進口。但是由于歐盟和美國對中國的太陽能電池進行“雙反調查”,提高關稅,引發了貿易爭端,中國也對進口的多晶硅提高了關稅。這種貿易摩擦雖然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是本質上我認為還是貿易保護主義在作怪。我認為其結果只是保護了少數公司的利益,而損害了世界上清潔能源的事業。事實上也并沒有能夠阻止中國太陽能電池的出口,今年上半年,中國太陽能電池出口還是增加了18%。中國現在在水電、核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這四種清潔能源的發電量已經占了全部發電量的30%,但是這主要是水電做出的貢獻。中國和美國在能源生產和消費總量上大體上差不多,但是結構有很大的不同,在能源價格上也有很大的不同。
美國由于頁巖氣大量的生產,天然氣價格現在每個MMBtu只有5到6美金,而中國的價格高達每個MMBtu16到18美元。所以中國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天然氣價格的三倍。另外,美國的工業電價是最便宜的,其次是商業用電,居民用電是最貴的。而中國剛好倒過來,工業用電是最貴的,大概一個千瓦時要13美分,其次是商業用電,居民用電是最便宜的,大約一個千瓦時7.25美分。電力消費結構也很不同,中國工業用電占70%,商業用電占13%,居民生活用電占12%,農業用電占5%。而美國的商業和居民生活用電比例高達60%到70%,工業用電不到30%。
剛才他已經提醒我了,我還有不到一分鐘,所以第二個題目我就不講了。我要講最后一個題目,因為這個題目很重要,可能我要超過一分鐘。
中美能源合作我認為是基調,雖然有雜音,但是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中美兩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在世界能源事務當中舉足輕重。由于長期受冷戰思維的影響,中國和美國國內都有一些人把對方作為競爭對手,甚至是假想的敵國。在能源領域也渲染相互爭奪和競爭。其實從歷史和現狀仔細分析,中美兩國能源合作是基調,并沒有相互爭奪能源和資源,也沒有因為能源爭奪引發爭端,甚至于戰爭。中國在19世紀點燃的第一盞電燈,是為了迎接美國總統威爾遜訪問上海,在上海外灘點燃的。在四十年代,當時的中國國民黨政府與美國簽訂了協議,派了98名工程技術人員到美國的西屋公司參加培訓和學習。這些人最后大多數都留在了中國大陸,沒有去臺灣,成為新中國發電設備制造企業的骨干。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因為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美兩國交惡,兩國中斷了交往。到了七十年代,兩國恢復了外交關系,中國對外開放,首先就引進了美國西屋公司的30萬和60萬千瓦的發電設備機組,至今仍然是中國發電設備的主力機型。近年來,中國又引進了西屋公司的AP1000第三代的核電技術,是中國核電的重要機型。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美國的哈默就投資建設了山西的平朔煤礦。美國的埃克森、雪佛龍、康菲等石油公司都進入中國進行油氣風險勘探,美國的安然、AES都曾在中國進行電力投資。中國企業在美國能源領域的投資雖然沒有美國企業在中國那么多,但是近年來也呈迅速增長的態勢。例如,中海油、神華公司都投資了美國的頁巖氣開采產業。中國的中投公司入股15.8億美元成為美國AES公司最大的股東。還有一批民營企業投資美國的風能和太陽能產業。
中國和美國彼此都沒有從對方國家進口大量的能源,除了我剛才講的五百萬噸煤以外,我們沒有從美國進口油氣,美國也沒有從中國進口油氣。所以在國際能源市場當中,中美之間并沒有因為爭奪能源而發生爭斗。伊拉克戰爭結束以后,中國在伊拉克的油田招標當中也是和美國的企業進行合作。中國從中東進口的原油占進口量的50%,相反美國從中東進口原油所占的比重已經下降到進口量的28%。中國并沒有因為美國的存在,從中東進口石油遇到什么困難。在對伊朗核問題進行制裁的時候,盡管影響了中國和伊朗的油氣合作,但中國顧全大局,十分克制,嚴格遵守聯合國的協議,減少了從伊朗進口石油,并且中斷了在伊朗的油氣投資。
縱觀世界其他地方,中美沒有因為能源事務引發爭端,往往都是部分媒體和一部分人在渲染和炒作。有些人喜歡想象陰謀論,相反中美兩國在新能源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合作,成立了中美清潔能源中心,也簽訂了和平利用原子能協議。
據我觀察,中美兩國的政治領導人都保持了清醒的政治頭腦,維護中美兩大國家的合作關系,這才是兩國在能源領域合作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