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了兜著走”,這或許是2014年里,許多產能過剩行業現狀的寫照。近兩年,中小型鋼鐵、平板玻璃等企業關停的消息不絕于耳,而行業中大型企業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兒去。
今年9月公布的世界500強榜單中一共有50家公司在2013年出現虧損,其中中國獨占16席。解構這16家公司,它們密集分布在中國經濟產能過剩的“痛點”行業,“大而不強”成為傳統行業“過冬”的最大內因。
2015年即將到來,這些行業該如何破冰前行,盼得春光呢?
產能過剩帶來轉型陣痛
鋼鐵,能源,水泥等可以說是化解產能過剩的“老大難”行業。以鋼鐵為例,根據行業機構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鋼鐵產業鏈品種價格全線超跌,現貨鋼材市場價格創20年新低、期鋼屢次刷新上市以來最低點、進口礦更是暴跌至70美元關口,創下5年來低點。這個“冬天”儼然沒有最冷只有更冷。
“近年來,產能嚴重過剩越來越成為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諸多問題的根源。”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發改委主任張志強指出。
從市場看,如果沒有外部條件限制,加之信息不充分,企業的逐利行為難免會發生行業擁擠和企業業務同質問題。我國有相當多的行業存在盲目擴大投資、重復上馬項目等情況,產能結構性過剩、產品競相壓價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與此有關。
與此同時,創新動力、能力普遍不足,習慣性進行簡單的產品模仿,自甘為外商貼牌生產、配套生產,成為許多行業發展中的通病,一旦國外市場有變,就會受到很大沖擊。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績和唯GDP的考慮,采取稅收減免、土地優惠、財政補貼、降低能源資源價格,甚至不惜采取放寬環境、社保標準等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的手段進行招商引資,這些因素也是導致產能嚴重過剩的重要原因。
產能過剩,通常被視為中國經濟轉型陣痛期的產物。在經濟增速開始換擋,中高速的步履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邁開時,多年累積的行業頑疾暴露無遺。
化解過剩不可“一戰而捷”
通過挖掘內需市場潛力,改善需求結構一直是消化過剩產能的一個途徑。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一帶一路”以及“棚戶區改造”的政策的提出,對鋼鐵、水泥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但是,在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看來,如果僅把“一帶一路”和“棚戶區改造”等戰略視為救命稻草,而不是痛定思痛、壯士斷腕,那么對于這些行業來說,更大的危機或許還在前方。畢竟這些戰略的執行需要時間,“彈冠相慶”為時尚早,何時真正動工建設,到底需要多少鋼材都還未可知。
在國內項目還不明朗的前提下,“走出去”成為部分企業期盼的方向。許多產能過剩行業希冀通過跨國項目來消化一部分產能,尤其對于鋼鐵,水泥等的消費會有很大帶動,但也有專家表示,這些項目還都暫時是紙上談兵,跨國項目從政府協議到具體實施還需要一系列復雜漫長的溝通落實環節,單從鐵路建設來說,從規劃到實際動工可能需要好幾年、甚至幾十年。
一位業內人士指出:“鋼鐵等行業的慘淡使得每年都會有一批企業處在瀕臨破產的邊緣,僅僅指望政策利好去解決大多數產能過剩企業的生存問題太過天真。何況,企業每天開門都要花錢,“遠水救不了近火”。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國內政策還是國外項目,提升需求只能“治表”,根治頑疾,要想“治本”需要從機制體制上進行根本性改革。進一步而言,如果沒有產能過剩企業在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變化中通過市場的競爭被洗牌出局,行業始終不能敏銳應對產能變化,那么整個行業就只能繼續低迷,處在一個‘半死不活’,甚至是拖累整個經濟的健康發展。
“冬日”已到“春日”不會遙遠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三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退,要更加主動有序。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強化環保、能耗、技術等標準,清理各種優惠政策,消化一批存量,嚴控新上增量。確保“十二五”淘汰任務提前一年完成,真正做到壓下來,決不再反彈。”
雖然目前在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許多企業頗有“好了傷疤忘了疼”的味道。但是在“噸鋼利潤也只夠買根冰棍”的年景里,在充分體會到了產能過剩帶來的“痛”之后,企業主動調整的積極性也明顯增強。
仍以鋼鐵為例,據中鋼協提供的資料,國內鋼鐵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今年出現下降。前11個月,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投資額同比下降6.1%,其中煉鐵工序投資僅占4%。這表明,摒棄規模擴張模式已逐漸成為行業的共識,而投資結構卻有所改善。鋼鐵業的投資中,礦山、環保、鋼材深加工占有了更多的分量,反映出投資主體相比以往更加清醒和理性。
近期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在全面化解產能過剩的過程中,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只有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的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才能為傳統行業的發展掌好舵盤,把好方向。
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過剩產能或許還將隨經濟陣痛期一起存在一段時間,過剩產能的行業或許也會進一步增多地暴露出來,產能過剩企業或許還將繼續經歷轉型陣痛帶來的寒冬考驗。但是,冬日已經來臨,春日不會遙遠。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企業“痛苦”的“刮骨”化解過剩產能后,迎來的定是“更加健康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發展模式”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