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際油價的連跌,國內汽柴油零售價格已回至“6元時代”。對此,有些人認為,如果能源價格過于便宜,人們用的時候無所顧忌,對環境的損害難以估量。
從理論上看,油價越低,人們更傾向于多開車,多用油的幾率就上升,也就意味著汽車尾氣等廢氣的排放越多。對環境保護而言,這當然不利。站在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角度,說“油價低不利于環保”,是有道理的。
但問題是,即便油價與環保有一定聯系,也不能簡單地把油價與環保完全對等起來。尤其是在油價連降,消費者略感消費壓力緩解的時候,表達“油價低不利環保”的觀點,頗有些“不近人情”的感覺。
一般說來,一定時期內國內石油需求是大致一定的,它不會隨著油價的漲跌而出現巨大的波動。比如,2009年國家燃油價格與稅費改革實施,將燃油稅直接添加在油價內征收,每升油品價格就有了大幅的上升(接近1元),但就當年或隨后年份國內油品消耗量來看,這樣并沒有帶來國內消費者用油的明顯縮減,反而還有所上升。
從其他國家來看,不少國家尤其像經濟比較發達、人均收入和消費能力較強的美國,油價比我國要低不少,但這些國家并沒有因為油價低而造成國民大量使用油品。相反,美國消費者日益青睞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等,甚至在汽油中摻入10%左右的乙醇。數據顯示,美國GDP增長的能耗指數近年來持續下降,特別是隨著頁巖氣的開發,其石油消費依賴度在逐步降低。
事實上,成品油對環保的影響,油品質量才是一個關鍵因素。眾所周知,機動車是導致霧霾的一大主因,問題的實質就在于油品問題。油品的關鍵指標包括硫、錳、苯、鉛、烯烴等,特別是硫含量,幾乎決定了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水平。無論是PM2.5、氮氧化物還是碳氫化合物、一氧化碳,都會隨著硫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然而,目前我國各地實施的油品標準尚未統一:北京使用京V標準汽柴油,相當于歐V標準,上海、珠三角、江蘇等地實施國IV標準油品,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油品實施的仍是國Ⅲ標準。以硫含量來看,京V標準硫含量要求低于10ppm,國IV標準要求低于50ppm,國Ⅲ標準要求低于150ppm。而歐盟和日本已經將汽油和柴油中的含硫量降至10ppm,美國是30ppm。這些發達國家鑒于“先污染后治理”的歷史教訓,不斷提升其燃油質量標準,推廣環保車輛,其經驗值得借鑒。
另外,一個國家居民用車多少并由此耗費油品多少,進而對環保影響多少,與他們的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等實情有關,也與國民的素質、文明程度、環保意識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聯系。如果僅僅抓住油價一個方面,就認為其對環保有很大影響,是片面牽強的、不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