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銀監會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了《能效信貸指引》,鼓勵和指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積極開展能效信貸業務,有效防范能效信貸業務相關風險,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術改造升級,促進節能減排,推動綠色發展。這是中國綠色信貸發展歷程的又一標志性事件,而能效行業也成為繼2012年《綠色信貸指引》之后該領域首個獲發專門信貸指引的行業。
所謂能效信貸,是指銀行業金融機構為支持用能單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而提供的信貸融資,是綠色信貸的重要領域。該指引的出臺,是新常態下的重要舉措,也是轉型升級倒逼改革的被迫選擇。眾所周知,受能源所限,靠高耗能、高污染支撐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信貸投向也不能再重復產能過剩、“三高”行業的老路。如果說之前金融機構有一些自我探索,那么《指引》的發布則為銀行機構進入該領域指明了方向。
此前,國內多數銀行對能效市場認知不夠,不敢貿然進入,且能效貸款技術復雜,用能單位的節能服務商多為輕資產公司,缺少抵押物,導致部分銀行不愿涉足。事實上,根據《京都議定書》的清潔發展機制,承擔減排義務的國家可以向發展中國家購買碳排放權,這些資金將用于處理環境污染及開發新型清潔能源。而碳排放指標的銷售收入是一筆相當可觀的回籠現金,將大大增強企業債務清償能力。由此可見,能效貸款的核心是關注企業未來現金流和項目本身受益,而非一味依賴抵押物的變現。
除此之外,監管層還將鼓勵銀行機構發行綠色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減少風險權重。同時,允許銀行通過批發市場發行綠色金融債,并不計入存貸比及合意貸款規模,擴大能效信貸的融資來源。可以預見,未來環境保護不僅會有政府層面的支持,金融市場也將成為治理環境、引導綠色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鑒于能效信貸市場主體、交易結構都十分復雜,銀行業開展此類業務要注重多環節防控風險。企業的技術能否做到節能、能否準確測算,施工單位是否有核心技術,節能收益如何計算和分享,都將是銀行審批時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