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8%,較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兩年多來首次跌破50%枯榮線。雖然與生產性服務業相關的行業活動受淡季影響有所回落,但與民生消費相關的服務業表現較好,顯示出非制造業在總體經濟中發揮著“穩定器”的作用。
制造業PMI跌破5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群表示,1月份PMI指數環比回落0.3個百分點,降低到50%的榮枯線以下,且PMI中的大多數指標都呈現下行態勢。
“由于1月份是銜接上年年度目標與本年目標的一個臨界點,而且受春節因素影響明顯,因此歷年1月份PMI指數大多呈現下行趨勢。考慮這一因素,1月份指數變化實際預示的經濟下行幅度不大。”張立群說。
在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師陳中濤看來,目前生產、新訂單指數繼續保持在50%以上,從業人員指數基本保持平穩。多數企業認為,2月份由于受春節因素影響,經濟活動仍會有所波動,但今年迎春度假安排早,企業提前做了休整,3月份以后恢復有望加快,經濟走勢將逐漸走向平穩。
通縮風險預期增強
同日還公布了中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1月份環比下降0.4個百分點至53.7%。盡管同樣有所下降,但較去年同期上升0.3個百分點,說明非制造業活動處于平穩較快的運行區間。
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認為,在制造業面臨一定下行壓力的情況下,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仍位于較高景氣區間,表明我國非制造業總體上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對穩定經濟增長的作用不斷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非制造業投入品價格指數回落至47.6%,創調查以來的歷史最低水平;銷售價格指數連續三個月下降,降至46.9%,創出自2009年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價格指數持續回落,通縮風險的預期進一步增強。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蔡進提醒,價格下降雖在短期內能夠緩解企業經營成本,但若持續下降,容易形成實質性通縮,相關風險仍不容忽視。
同時,面對2015年開局美元上漲、油價下跌、盧布貶值、歐元貶值,多數國家進入降息周期等國際環境,中國的貨幣政策也面臨更加復雜的形勢。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當前人民幣有效匯率被持續高估,人民幣貶值才能夠讓企業實現更多盈利,也是中國經濟能夠平穩去杠桿的關鍵。
不少專家認為,歐洲央行的超預期量化寬松政策可能推動后續各國央行競相放松來壓低匯率,進入新一輪的貨幣戰,這對中國造成的外溢效應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