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烈的油價波動對資源國、進口國的能源政策都會產生影響。
自20世紀80年代起,全球石油市場真正生產的都是高成本的油氣田,保留剩余產能的都是低成本的油氣田。在每一輪油價大跌之后,高成本的油氣田并不會退出市場。原因在于,高成本的油氣田主要是分布在非歐佩克產油國,或者分布在消費國。國際石油市場是統一的市場,但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其石油市場都是單獨的、相對封閉的市場。這就意味著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很多政策手段去應對國際油價變化,及其對本國石油工業的沖擊。這些政策采用的結果,就造成了一旦產能形成,不管產品成本多高也不可能退出的局面。如果歐佩克降價,受到更大威脅的是潛在進入者的利益。政府有可能對產業發展進行補貼,而替代性的能源產品,包括煤制油、生物質燃料等的經濟性在低油價下都需要重新評估。
從宏觀角度來說,在油價變化背后,無論是資源國、消費國都在進行相應的政策調整。這是持續不斷的博弈過程,最終會對油價走勢造成較大影響。對油價的分析,真正有意義的是分析6~8年之內的油價。如果時間過長,所有的供需關系、替代產品都在發生變化。之所以上限定在8年,是因為從20世紀70年代到目前,所有的耗油設備的更新周期平均是6~8年。油價變化是市場規律在起作用,但是起作用是需要時間的,不能一蹴而就。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由于紐約商品交易所開始原油期貨交易,原油市場的定價就不再單純地是實物分配,而是有越來越多的金融因素參與其中,對市場的沖擊比較大。長期來看油價反映的是基本面因素的變化。但就短期來說,特別是就某幾個交易日,甚至是某幾周、某幾個月的情況來說,油價變化并不一定完全反映了基本面。
此輪油價下跌,對新能源、非常規油氣資源的沖擊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從長期來看,要想使我國國內油價維持在一個相對合理的水平的話,一定要有一個制衡的力量,這個制衡的力量只能是新能源和非常規油氣資源。我們絕對不能放棄新能源和非常規油氣資源的發展。對中國來說,短期內哪怕是國際油價繼續回落,我們還是要設定一個門檻,使得國內的價格水平保持基本穩定。這樣對其他產業的發展是有利的。(作者:鄧郁松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本文根據作者在中國石油報“油價動蕩的影響與對策”專家沙龍上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