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5年年會”于2015年2月14日舉行,年會主題:新常態下的“十三五”規劃思路。論壇特約專家、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出席并演講。
徐林在演講中表示,從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小康社會翻番的要求來看,如果今年經濟能夠實現7%的增長,要想實現在2020年經濟增長翻番的目標,則“十三五時期”,6.5%的增長是底線。
徐林同時強調,要在現有產權制度、要素市場體系、財稅制度、金融體系、投融資體制、價格、社會治理、法治等方面進一步加快改革進度,使企業家有信心,形成對未來的穩定預期。“有了這些東西,大家才能扎下根來,一心一意的來為國家建設服務”。
以下為演講實錄:
徐林:謝謝蔡昉。非常榮幸有機會在這里就“十三五”工作規劃的一些思考做匯報。因為有媒體在場,所以我還要聲明一下,我的發言不代表國家發改委的觀點,就只代表我個人的一些思考。
我覺得“十三五”規劃是一個很難辦的規劃,要回答很多的問題。剛才楊偉民主任提了十個問題,我們的工作就是試圖要盡可能很好的回答這些問題。我覺得有幾個很突出的方面:一是怎么能夠全面完成小康社會的各項目標。因為“十三五”規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一個五年規劃;二是怎么能夠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機制下來編制規劃,來體現這樣一種要求;三是怎么能夠來引領新常態。所以我們試圖圍繞這幾個問題做比較全面的分析。
做規劃首先離不開對環境的分析,從國際和國內環境來看,國際的環境比較復雜,多邊博弈競爭更加激烈,這是一個大的特點。世界經濟在再平衡的過程中艱難的復蘇,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一些新的突破,圍繞國際治理體系主導權和話語權的爭奪應該更加激烈,能源結構和版圖的變化可能對世界經濟、政治的格局產生一些深遠的影響,地緣政治導致我們周邊的環境更加復雜化。這是我們對國際環境幾個特征的判斷。
從國內來看,應該說發展條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這是一個大的判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過“十二五”的發展,中國的綜合國力和發展水平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我們預計“十二五”提出的主要發展目標可以全部實現,這是我們目前對所有的指標進展程度進行監測和評估做出的結論。未來的發展空間和潛力依然是巨大的,剛才幾位專家也提到,我們的儲蓄率是高的,人力資本的累積效應在逐步的發揮,創新資源的累積效應也在不斷的發揮。
我們正處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時期,潛力和空間仍然是廣闊的,但是風險和挑戰也更加突顯。主要包括原有的成本優勢在逐步的減弱,結構性的矛盾依然突出,包括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城鄉結構等等,而且這些結構性矛盾對經濟的正常循環形成了阻礙。周期性因素導致的潛在風險在加大,包括大家議論很多的財政金融風險,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約束更加加劇,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也在不斷的增多。
綜合這些環境分析,我們總的一個結論是,中國仍然處在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全球和平、合作發展的主題并沒有發生改變。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作為一個大國,需要有足夠的戰略耐心處理好在大國覺醒過程中復雜的戰略關系,維護好并利用好戰略機遇期,國內關鍵是要實現轉型升級和創新的驅動。
按照這樣一種判斷,我們覺得“十三五”的發展要明確幾個導向,就是要把提質、增效、升級作為引領新常態的發展導向。同時要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發展的全過程,也就是要把改革創新作為一條主線來對待。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強調要以深化改革來不斷釋放發展的活力,要以創新驅動來不斷的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要以全面的開放來提升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以包容的發展來增進社會的凝聚力,以綠色低碳來提高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是我們對“十三五”發展指導思想的一些思考。
怎么設定合理的“十三五”發展目標、指標體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首先是怎么設立增長的預期目標,現在看起來確實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從主流機構和一些比較知名的經濟學家,包括在座的很多經濟學家的分析來看,我們國家“十三五”的潛在增長率的區間大致在6%到8%之間,有兩個百分點的差距,但是最多的可能是集中在6%到7%這個區間里面。從實現十八大提出的小康社會翻番的要求來看,如果今年的增長按照我們的測算實現7%的話,那么到2020年我們年均的經濟增長要實現翻番必須達到6.56%,6.5%左右是底線。在這個底線的基礎上,能不能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那就取決于對其他的那些約束條件構成什么樣的影響。比如說戰略約束條件,資源環境的約束條件,構成的是有利還是不利的影響。要實現比較好的發展,我覺得關鍵還是取決于在轉型升級方面,創新驅動方面,特別是增長的動力機制轉換方面,能不能夠取得實質性的進展。所以我們覺得,一個合理增長目標的預期還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探討的。
在這個基礎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要進一步的突出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些目標和指標。同時也要突出創新驅動和結構優化的一些指標和目標的引導,強化生態環境、資源節約保護的一些目標指標的約束,對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國也要提出一些目標。在提出目標的基礎上,要促進“十三五”的發展,可能要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強化一些政策和具體的措施:
一是要實施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增強經濟發展的新動力。這里包括科技、人才、教育,包括創新和人力資本培育和使用的環境建設等等。
二是要促進“新四化”同步發展。構建“十三五”轉型升級的新路徑,我們研究“四化”同步和轉型升級是密切相關的,“四化”同步實現不了,轉型升級很難實現。
三是要深入的融入全球經濟,培育國際競爭的新優勢。中國作為一個大國經濟,必須要全球的視野來配置資源和資產,更好的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這里不僅僅走出去是為了轉移過剩產能,我覺得是要在全球的范圍內來優化我們國家的產能配置,更好的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也包括更加積極的參與國際治理和國際規則的制定。
四是要促進集約均衡的發展,塑造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剛才楊偉民主任也提到了,區域怎么實現協調發展,區域的開發怎么和主體功能區結合起來,城市化怎么能夠進一步的健康向前推進。
五是要促進文化強國的建設,弘揚民族精神的新風尚。同時要進一步建設和強化中國的文化軟實力,你走向全球光靠硬實力,光靠錢是不行的,還得有你的價值觀和你的文化。
六是要全面保障,改善民生,形成包容和諧發展的新局面。關鍵是要進一步擴大就業,改善收入分配的結構,強化社會保障機制的建設,同時要積極的應對老齡社會的到來,包括人口戰略和政策的改變等等。通過包容發展,使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中國的發展過程,更多的人能夠公平的分享發展的成果。
七是促進綠色低碳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新家園。這個問題是老百姓關心的越來越多的一個問題,是需要我們花大力氣去回應的。在這一部分里面,除了傳統的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和生態建設之外,也包括能源結構的改善等等,最終還取決于生態文明進度的建設。
“十三五”既然是以轉型升級、創新驅動作為核心。我們的思考認為,怎么能夠更好的發揮企業家的作用?怎么能夠更好的發揮社會經營者的作用?可能是能不能夠實現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所以制度的保障至關重要,我們強調要在現在的產權制度、要素市場體系、財稅制度、金融體系、投融資體制、價格、社會治理、法治等方面要進一步加快進度。要形成能夠給大家信心,能夠對未來有穩定預期的制度保證。有了這些東西,大家才能扎下根來,一心一意的來為這個國家的建設服務。
這就是我們目前的一些初步思考。如果用幾個字來概括我們對“十三五”一些基本思路的考慮,我覺得主要就是24個字:創新驅動、轉型升級、融入全球、包容和諧、綠色低碳、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