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持續放緩的投資增速,國家層面已經多次強調穩住投資對實現經濟穩增長的意義。
去年,國家發改委推出了七大工程包和六大消費工程。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將在此基礎上,積極籌劃新興產業、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現代物流、城市軌道交通4類新的工程包。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分析,如今的投資確立了要銜接短期和中長期增長的原則,注重和下一步增長點相契合,既兼顧短期效應,又注重長期回報。
新興產業入圍新工程包
國家發改委固定資產投資司司長許昆林曾介紹,重大工程包推出以來,國家發改委會同各地方、有關部門和企業積極發揮聯動機制作用,定期協調調度工程進展,加快推進重大工程建設。目前重大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對促投資、穩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之前推出的七大工程包領域,國家發改委已經批復了投資額超萬億級別的數百個項目,其中交通領域占據了半壁江山。
部委的努力在近期公布的數據中得到了體現:今年1到5月份,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29160億元,同比增長18.1%,遠高于同期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
然而壓力并沒有減小,截至今年5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已經連續10個月出現下滑。
劉元春分析,雖然目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所上升,但是彌補不了房地產投資和制造業投資下滑所帶來的影響。而且目前的投資增速下滑,單從投資量來講,還沒看到有到底的跡象,估計下一步還會繼續下滑。
投資增速的下滑對經濟增長的拖累效應愈發明顯,如何擴大有效投資,實現經濟穩增長成了各個會議上的常見話題。
國家發改委投資司副司長羅國三曾對媒體表示,發改委將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充實完善和動態調整的重大工程包,把一些符合方向、具備條件的重大項目及時補充進來,形成“四個一批”,即“實施一批、核準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
這次補充進來的一批,包括新興產業、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現代物流、城市軌道交通。
和過去不同的是,本輪投資并沒有指向產能擴大。劉元春介紹,如今的投資注重和下一步增長點相契合,既兼顧短期效應,又注重長期回報,和產能投資的作用完全不同。
政府投入要做“藥引子”
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全球消費品是“中國制造”,但這些消費品的品牌、生產的裝備,卻絕大部分來自國外。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再依靠廉價勞動力確實難以為繼。但在裝備制造行業,中國還有巨大的優勢。”李克強總理說,“如果中國制造從消費品轉向中國裝備,就能真正推動中國經濟大大升級,進而邁向中高端。”
在當天的會議上,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提出希望加大技術改造投資力度。李克強回應道,技術改造主要應由企業去投資,政府投入只應起“藥引子”作用,還不能“打水漂”。
據記者了解,2014年,國家發改委推出了80個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營運的示范項目,這些項目涵蓋了交通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清潔能源工程等多個領域。80個項目中,有49個吸引到民間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民間投資占比達到了64.1%,增長18.1%,高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整體幅度。
據記者了解,今年國家發改委掌握的中央預算內投資4776億元,不到去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1%。
“更重要的是,用我們所掌握的預算內投資來撬動社會投資,就是與政策性金融機構、基金、信貸、保險各種投資公司合作,一起來參與投資,加大投資的規模。”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說。
李克強最后強調,推進“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是推進“中國‘智’造”。“集眾智者成大事”,要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用十幾億人層出不窮的新鮮點子,激發市場活力,真正推進中國制造的智能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