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博鰲亞洲論壇2016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根據本屆論壇上發布的系列報告,在全球經濟低迷背景下,2015年E11(新興11國)經濟增長趨緩,與此同時,目前尚無明顯跡象表明國際大宗商品的本輪跌勢已經企穩或結束。不過,有分析人士表示,目前亞洲經濟仍呈現健康的正增長,亞洲經濟有望在兩年后走出低谷,導致大宗商品下跌的經濟疲軟因素將逐步改善。
本屆年會上發布了《博鰲亞洲論壇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2016年度報告》《博鰲亞洲論壇新興經濟體發展2016年度報告》《博鰲亞洲論壇亞洲競爭力2016年度報告》。
根據上述相關報告,2015年除印度、墨西哥和土耳其經濟增長率保持上升,GDP分別達到7.6%、2.3%、3.0%之外,其他新興經濟體GDP增速均較往年有所下降。
報告還稱,由于大宗商品市場的低迷,新興經濟體面臨嚴峻的國際貿易形勢挑戰。從貿易增速來看,2014年和2015年E11對外貿易總體增速下滑勢頭不僅未得到逆轉,還呈現逐步加快趨勢。尤其在貨物貿易方面,2014年E11名義增長率僅為0.6%,較2013年下降2.9個百分點,較同期世界貨物貿易增長率低0.3個百分點。
根據IMF數據,去年上半年,油氣資源貿易大國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的貨物貿易額同比分別下降32.5%和25.5%。世界銀行今年1月發布的《大宗商品市場前景》預計,2016年油價全年均價會下跌27%,至每桶37美元;非能源價格會下滑3.7%;金屬繼2015年下跌21%之后,會進一步下跌10%;農產品價格下跌1.4%。
“大宗商品價格的大幅波動往往伴隨著世界制造業和貿易的擴張與收縮。”上述報告稱,IMF發現,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期往往也是出口特別是制造業的大幅增長期,其間新興經濟體公共部門支出及私人部門的投資明顯增加。除了影響進出口外,價格波動還會通過財政政策等向經濟其他部分傳導。
對此,海通證券期貨研究主管高上對期貨日報記者表示,大宗商品價格本輪下跌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經濟疲軟導致下游需求不旺。中信期貨投資咨詢部副總經理劉賓也認為,拖累國際貿易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費下降,需求增長低于供應增長。
另外,高上表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在“四萬億”經濟刺激下,我國的周期性行業產能不僅沒有下降,反而繼續上升,累積了巨大泡沫。2016年國內推行的供給側改革將集中解決煤炭、鋼鐵等典型產能過剩行業存在的問題。
盡管E11去年經濟走勢趨緩,但其增長率仍遠高于發達經濟體。報告預計,去年E11的GDP增長率總體約為4.5%。
報告認為,對新興經濟體國家經濟發展不必過度悲觀。“新興經濟體國家克服了種種困難,仍保持了一定的發展勢頭,總體上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報告稱,E11國家在全球的經濟比重由2014年的29.3%上升為2015年的30.3%,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為52.9%,遠大于G7國家的22.9%和歐盟國家的12.2%。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昨日表示,目前亞洲經濟呈現健康的正增長。
“亞洲的勞動力供給最豐富,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消費市場。大量的、年輕的、增長快速的勞動力市場是亞洲經濟的活力源泉。同時,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勞動力素質在不斷提高,這是亞洲的最大優勢之一。”李稻葵認為,如果印度能保持目前的增長態勢,并且我國經濟在一至兩年間走出底部,兩年后整個亞洲經濟將會走出低谷,邁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對于中國經濟的未來,李稻葵認為應該是一個U形的增長。“目前正往U形底部走,底部走完以后,增長速度會回來一點,底部增長速度大概是6.5%。如果U形回升,速度會在7%左右。”李稻葵說,當前我國經濟面臨的外部環境并不太好,但經濟基本條件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