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已經兩年有余,兩年間,三省市從以往的“分房而居”變成了如今的“親如一家”。但協同發展知易行難,無論是三地發展失衡,還是產業對接不平等,抑或是頭頂驅趕不散的霧霾天,仍有很多問題困擾并阻礙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此,三地政府高層昨日齊聚2016博鰲亞洲論壇,共同求解“眾行何以致遠”。
打通三地交通壁壘
自從交通、生態環保和產業被認定為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需要率先突破的領域之后,近一年,三地在這三方面的發展和對接已經取得了明顯成效。特別是在交通領域,“軌道上的京津冀”已經初具規模。
北京與天津之間的軌道交通實則早在戰略發布之前就已經十分便利。目前從天津到北京坐高鐵只要半小時,去年更是將高鐵延伸至濱海新區,最多也不過一小時。而與此同時,天津市副市長趙海山還表示,考慮到現行高鐵的高負荷率,天津到北京的第二條高鐵也正在興建之中。
除了京津之間的聯系外,趙海山還透露,天津到秦皇島高鐵也要繼續延伸,目前還有兩條線路正在策劃。“要以鐵路為樞紐,打造京津冀一小時生活圈。”趙海山說。
不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表示,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說的不止是京津冀三地之間的交通,同時也包括三地內部的交通。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也坦言,北京內部的交通確實很復雜,超過七成的經濟活動都集中在三環內,給交通造成了極大壓力。
對此,李士祥透露,今年北京將在地鐵的建設上優先安排三環以內的密度,而不是更多地考慮郊區線路的長度。此外,今年還要打通東西城區內共計50條的斷頭路。
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貴表示,三地交通一體化發展就如同人體的血管,高鐵、城際是主動脈,區域內的交通則是毛細血管。哪里堵塞就要疏通哪里,二者既要同時開展,同時也缺一不可。
河北全力去產能
同為率先突破的領域,三地產業的分工和再定位無疑是協同發展的重要板塊。面對產業問題,河北省副省長張杰輝直言不諱地表示,河北目前的第一要務仍然是去產能。“目前河北已經總計去除鋼鐵產能7497萬噸,這相當于去掉了兩個鞍鋼。”張杰輝說道。
張杰輝坦言,河北去產能確實導致了一部分人失業,人數大概在20萬人以上。但在安置方面,要么是安排失業人員內部轉崗,要么就是政府已經提前準備好預案,轉移就業機會也比較多。
而在去產能的同時,河北同樣也是三地中承接產業的主陣地。但張杰輝表示,除了要承接外來產業之外,河北也要有自己的產業定位。張軍擴也總結稱,河北在產業方面的思路是科技成果的轉化、運用和擴大,當然還有傳統制造業升級。
相較河北,北京則是產業向外疏解的主力一方。李士祥就表示,截至目前,北京已經向河北輸出了6300個項目,向天津輸出了836個項目。在疏解項目的同時,北京也輸出了技術合同3600個,相當于1200億元人民幣。另外,李士祥還表示,未來北京要發揮好科技創新中心的作用,繼而按照分工轉移部分項目至天津、河北。“當然,我們也可以共建試驗室,共建創新的研發中心。”李士祥表示。
而在張軍擴看來,天津在產業方面的工作思路很明確,一是要令現在的制造業更加高端,另外,在制造業研發方面也要有作為。
空氣治理初見成效
面對空氣污染問題,李士祥總結稱,“確實有很大改善,但是也確實沒有達到老百姓的期望值”。在李士祥看來,去年12月出現的連續霧霾天與北京的地形特征和氣候條件不無關系。
“北京有兩個時段的空氣質量是最令我們擔心的,一是入冬供暖,一是供暖結束前后。”李士祥說。針對空氣污染問題,李士祥表示,北京已經制定了五年行動計劃,共84項任務,總投資7200億元,主要的工作內容包括壓煤、控車等四方面。
盡管天津1/4的區域都被劃定為生態區,但天津的空氣質量也并不樂觀。趙海山就表示,天津也投入了大量財政資金,天津對于空氣污染治理的關注甚至還要超過經濟指標。“另外,每個領導都有相應的責任區,而且也做到了管理上無死角、監測點無盲區、監管監控沒有空白等等。”趙海山說。
張軍擴建議,在空氣污染治理方面,政府應當采取一些能讓老百姓切身體會到的舉措,比如PM2.5持續幾天達到幾百以上,北京是不是就可以實行單雙號限行。另外,他還建議河北應把散燒煤的治理作為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張貴則認為,實際上三地在治理空氣污染方面已經做了相當多的努力,包括河北在節能降耗方面的貢獻,目前三地也正在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工作。張貴認為,空氣污染的源頭很復雜,冬季燃煤、尾氣甚至是刮風都可能造成空氣污染,但要看到的是三地一些空氣污染指標總體上已經有所下降,三地治理空氣污染還需要更多的摸索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