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鋼鐵產能已是大勢所趨,大型鋼鐵企業大面積虧損、小企業紛紛倒閉的背景下,河鋼集團希望通過出海的方式來解決產能過剩困局。昨日,北京商報記者從河鋼集團獲悉,這家中國最大、全球第二大的鋼鐵集團以4600萬歐元的價格收購了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鐵廠。業內認為,河鋼集團收購東歐的鋼廠是出于自身向海外轉移產能的需要,避免歐洲對企業的“雙反”措施,但在全球鋼鐵產能過剩的背景下,河鋼集團依然會面臨很大的經營壓力,同時還要考慮環保、勞資關系、法律等諸多難題。
惟一競標全盤收購
早在4月5日,塞爾維亞方面就傳出消息稱,河鋼集團作為惟一的競標者,并且“滿足所有要求”,全盤接收斯梅代雷沃鋼廠。
據了解,斯梅代雷沃鋼廠成立于1913年,2003年曾宣布破產,后被美國鋼鐵公司以23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但一直經營困難。2012年,塞爾維亞政府以1美元重新收回該鋼廠所有權,成為該國惟一一家國有鋼廠,目前約有員工5050人,形成每年220萬噸的鋼鐵配套生產能力,能夠生產熱軋板、酸洗卷、冷軋卷和電鍍錫板等產品。不過,斯梅代雷沃鋼廠的2015年產量只有87.5萬噸,虧損達1.13億美元。
據了解,河鋼集團計劃投資3億美元用于斯梅代雷沃鋼廠的擴大生產,并通過必要的技術改造,將斯梅代雷沃鋼廠打造成為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
其實,河鋼集團的海外擴張早有先例。資料顯示,河鋼集團早在2014年就開始向國外轉移產能。2014年9月10日,河北鋼鐵集團在南非投資建設的500萬噸鋼鐵項目正式啟動。同年9月13日,河鋼集團收購全球最大鋼貿商瑞士德高51%股份,通過德高在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的貿易活動,河鋼集團擁有了全球最大的營銷網絡。
出海轉移過剩產能
“河鋼集團的經營情況,是支撐該集團‘走出去’的一個有利條件。”一位業內人士就河鋼集團收購一事表示。
來自中鋼協的數據顯示,2015年重點大中型企業平均負債率超過70%,產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重點鋼鐵企業虧損645億元,虧損面達50.5%。在鋼企大面積虧損的情況下,2015年,河鋼集團前三個季度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1.5億元。雖然2015年全年業績尚未公布,但該業內人士稱,2015年河北鋼鐵的業績也是不錯的。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鋼鐵產能近12億噸,而同年國內鋼材市場需求量僅為7億噸,產能利用率不足67%,其中,河北粗鋼產量占中國產量的一半。面對這樣的壓力,河北省決定2020年前鋼鐵產能要壓減到2億噸以內,這意味著有60%的鋼鐵企業要關閉、整合。
鋼鐵專家許中波表示,河鋼集團主要生產基地在河北省,該省鋼鐵產能嚴重過剩,去產能困難重重,河鋼集團通過收購國外企業,轉移過剩的設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東歐正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對鐵的需求很大。河鋼的進入可以利用自身過剩的設備轉移到國外,同時獲得東歐市場,還避免了歐洲對國內企業采取的‘雙反’措施。”許中波坦言。
風險不容忽視
“目前,由于世界經濟下行嚴重,產能過剩不只是中國的問題,所以并不是‘走出去’就萬事大吉。”業內專家表示。
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鋼鐵產量下降了2.8%,至16.2億噸。美國鋼鐵產量下降了11%,歐洲產量下降了3.2%。歐洲多國已經爆發了鋼鐵工人上街游行的活動。
除了外部環境不理想,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過程中也經常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歐洲勞動力成本高,環保成本以及合規性要求嚴格,可能也會導致產品價格過高,競爭力不足。許中波也看到了這一點,他表示,“收購這么一家小型的鋼鐵企業,風險也會相對較小”。
據了解,歐盟法律規定,如果違反相關環保法律,輕則按日計罰重則直接判處負責人監禁。中國勞動力便宜,而國外的勞動力相對較高,如果在以后的經營中使用大量國內勞動力,造成國外職工失業,就可能造成勞資矛盾,影響經營。
“國外的公會組織很有能量,”許中波表示,“另外,塞爾維亞在積極加入歐盟,歐盟國家間都是零關稅政策,中國企業進入帶來更大的產能和競爭,也威脅到了其他歐盟國家。”
也有專家提醒,最重要的是融入當地文化,考慮當地職工、社區和政府辦事方法,不能照搬國內的做法,否則很容易惹上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