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日前表示,將用3年時間完成處置345家“僵尸企業”任務,但未公開名單。據華夏時報消息,國資委已經確定首批僵尸企業名單,將在近期公布,其中,煤炭和鋼鐵企業占相當比例。
“345戶,國資委講得這么具體,說明僵尸企業的定性、定數量、定單位、定時間的‘四定’工作已經基本完成,接下來就到了實施階段。”5月25日,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表示。
至于哪些央企或央企子公司被納入這345戶當中,李錦表示并不知情。但該報稱,通過多方探尋獲知,第一批僵尸企業名單將會在近期公布,鋼鐵和煤炭企業占了相當比重,處置的焦點集中在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上。
接近國資委的一位消息人士日前表示,處置僵尸企業的方案已經制訂完畢,名單會分批公布。李錦也認為,從國資委公開表態來看,定性、定數量、定單位、定時間已經明確,否則不會具體到345戶上。
此前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曾給僵尸企業做過定性:不符合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工信部給出的定義則是,已停產、半停產、連年虧損、資不抵債,主要靠政府補貼和銀行續貸維持經營的企業。
李錦認為,僵尸企業是指經濟虧損且長期扭虧無望,主要依靠銀行信貸和政府補貼維持生存,且難以順利從產業內退出的瀕臨死亡的企業。
什么時間公布這345戶僵尸企業?第一批處理的僵尸企業有多少?國資委并未答復。但李錦認為,僵尸企業會集中在煤炭、鋼鐵、水泥、有色金屬等行業。
僵尸企業的出現有3個主要成因:一是改制成因,初期國有企業改革盛行部分改制而非整體改制;二是歷史成因,一些當時因需成立的臨時性企業遺留下來;三是企業自身經營機制原因。”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絳認為。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指出,選擇性產業政策和地方保護是僵尸企業的制度性成因。
與此同時,一些體制機制障礙制約僵尸企業按市場規律退出,僵尸企業退出的最大阻力是人員和資金問題。
黃群慧調研發現,企業破產后會造成大量職工下崗,如果不能給這些下崗職工提供失業后的生活保障、妥善安置他們再就業,可能會影響社會穩定;另一方面,只要企業能夠按期償還貸款利息,銀行就能維持好看的“報表”,企業破產則會導致銀行壞賬問題暴露。
最終還要落在這345戶怎么處置的問題上,包括錢從哪里來、人到哪里去,關鍵還在這兩個問題上,這是焦點。”李錦稱。
至于如何處置,李錦認為,一種是兼并重組,另一種是清退破產,破產清退的比例應該比此前預期的要多一些,權威人士訪談說長痛不如短痛。“今年以來,借需求側發力很多產能過剩行業的僵尸企業重新開工復產,回光返照,但是還是要下決心處置僵尸企業。”
此前國務院曾提出,對僵尸企業加強分類指導,對不符合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并轉或重組,對持續虧損3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
中央給出清理處置僵尸企業的總體時間表是,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
“再一個辦法是混合所有制改革,讓社會資本參與進來,國務院常務會議講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企改革或重組,至于具體實施方法,社會資本怎么進來,比例怎么確定,這還需要進一步明確。”李錦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