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生產率是決定一國經濟是否具有未來增長性的標志性指標。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表明,近20年時間,與美國、歐元區、日本、印度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勞動生產率增速是最快的。但同時,2015年我國勞動生產率水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當于美國勞動生產率的7.4%。
如何看待中國勞動生產率增速快但實際水平仍較低的事實?勞動生產率提升對于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有多大?未來提升的空間在哪里?
增速快表明我國經濟較有活力
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的國際比較報告引人關注,多項數據表明,我國勞動生產率增速遠超世界平均水平和其他主要經濟體。
1996年到2015年的20年間,我國單位勞動產出(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年平均增速為8.6%,大大高于1.3%的同期世界平均水平,明顯高于美國1.6%的增速。尤其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前的2005—2007年,分別比上年增長10.3%、12%和13.1%,均達到了兩位數的增長。
1996年,我國單位勞動產出僅有1535美元,此后逐年穩步提高。2015年,我國單位勞動產出提高至7318美元,比1996年增長了將近4倍。
然而,數據也表明,我國單位勞動產出仍然較低。2015年,我國單位勞動產出只有7318美元,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8487美元。與美國的98990美元相比,差距更大。
“我國雖然單位勞動產出水平較低,但增速較快。這也反映出我國經濟較有活力,未來增長潛力較大。”國家統計局國際統計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指出。
“不能因為我們的勞動生產率增速比發達國家高就沾沾自喜,這是由不同的發展階段決定的。發展中國家相當于一個處在青春發育期的小伙子,個頭長得比較快,這很正常。”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但快不等于強,目前發達國家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比我們要高得多,未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靠創新驅動,靠全要素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提升勞動生產率意義重大
“成績不講跑不了,差距不講永遠是差距。”范劍平指出,差距也是潛力,目前我國正在努力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國要保持平穩可持續的增長,關鍵的著力點是要提高勞動力的素質,進一步開發人口質量紅利,通過科技進步提高勞動生產率。
2026年,我國將進入深度老齡化時代,中國經濟要實現中高速增長,就必須面對年輕勞動力減少和勞動力成本調整的挑戰。由低成本的勞動力優勢轉向科技創新的優勢,中國經濟才能真正實現轉型。
范劍平認為,如果勞動力價格上升得過快,勞動力技術和素質沒能相應的提升,對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就會有影響。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城鎮職工工資年均上漲13.2%,勞動生產率上升11%,工資上漲高于勞動生產率的上升,會影響整體經濟增長的效率。
國家統計局的報告指出,勞動生產率與經濟增長高度相關,從世界平均水平來看,勞動生產率增速加快時,經濟增速也加快;勞動生產率增速回落時,經濟增速亦減緩。
“在經濟新常態下,繼續依靠要素高強度投入、產能大規模擴張和消費排浪式遞進來拉動經濟高速增長,已經越來越走不下去了,只有提高要素生產效率,才能有效對沖要素成本上升,提高企業競爭力;也只有提高生產效率,才能從根本上為增加企業利潤、居民收入和政府稅收創造條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說。
“必須把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的發展方式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源轉變,注意人力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切實提升勞動生產率,以適應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告訴記者。
我國勞動生產率仍有提升空間
“未來,我國勞動生產率仍有提升空間。可以預期,我國勞動生產率將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保持較快增長,提升的空間仍然較大。”——國家統計局報告分析指出。
范劍平認為,我國勞動生產率提升的一個重要基礎是人才紅利。從數據看,目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3年左右,接近中等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國的教育模式正逐步完善,正逐步從以獲取知識為主,向強調創新思維的素質教育模式轉變,這有利于未來我國勞動生產率的持續增長。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蔚然成風,已經并將繼續取得明顯成效,這有利于持續提高我國勞動生產率。”黃群慧指出,位于五大新發展理念之首的創新理念,與全要素生產率直接相關,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重新配置社會資源,化解過剩產能,促進企業效益和資源配置率的提升,是一種重大創新,對于提升生產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今年,國家進行了很多政策調整,進行創新體制的建立。過去研發投入不能計入GDP,地方政府從鋼筋、水泥的大量投入中產生GDP增長,現在研發投入計入GDP核算,這項改革是一個很好的指揮棒;同時,對企業的研發投入抵扣所得稅的政策進行優化,使更多的企業研發投入可以享受這個政策,還對前三年的投入進行了追溯抵扣。結構性減稅,使有限的減稅資源用于企業的研發。”范劍平說。
范劍平強調,目前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還面臨著很多障礙,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山寨”產品太多,原創的積極性不高。依法治國、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要加強。要通過政策調整,杜絕房地產行業暴利的現象,提升實體經濟和科技研發的回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