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承擔了全球貿易的領導角色。中國不用等美國,中國應該自己設置開放貿易和國際交往的議程。”“人口增長放緩和老齡化其實不是問題,而是我們想要的結果。”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保羅羅默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提出了上述觀點。
2016年7月,世界銀行正式任命60歲的保羅羅默為該行新任首席經濟學家。羅默在1977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物理學學士學位,并于1983年在該校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被《時代雜志》選為1997年美國最具影響力的25人之一,并且被認為是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有力競爭者。
長期以來關注經濟增長理論的羅默,在上世紀80年代末建立了“內生增長”經濟模型,把知識完整納入到經濟和技術體系之內,將其視作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讓經濟能夠不依賴外力推動實現持續增長。另外在他還提出的四要素增長理論中,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的資本和勞動兩個增長要素之外,加入了人力資本(受教育的年限)和新思想(創新專利)。
近年來羅默的關注點轉移到了城市研究當中,提出了憲章城市(CharterCity)概念,提出有些國家可以單獨劃定區域,成立憲章城市讓更發達的國家進行獨立監管和治理,從而引入先進的治理方式。他于2010年從斯坦福大學轉至紐約大學,時任紐約大學校長和商學院院長支持他建立一個以城市為分析單位的新學科。而中國的深圳則是他長期以來屢次提及的城市發展的成功模版。
羅默此次到訪北京,是參加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的2017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在論壇期間,羅默接受了財新記者的專訪。
全球化貿易與中國
特朗普當選以及英國脫歐之后,關于全球化和全球貿易是否會倒退、中國是否將成為全球化旗手的討論成為全球各主要峰會和論壇的主流議題。問及他的看法,羅默表示,回顧漫長的歷史,發展的潮流一直都朝向更多的知識共享,更廣泛的人際交往,這個潮流將會繼續。可能會有一點起伏波動,但是基本的動能是非常強大的,無法抵擋的。當某個地方某人發現了有價值的創意,它最終都會傳遍全球,人人都想要從中受益,沒人會關心這個創意的出處。這是全球化真正的推動力,它勢不可當。但羅默提醒,全球化除了貿易之外,知識的傳播也不能忽視。
而關于導致全球化出現暫時危機和困惑的發展不平等問題,羅默認為,從全球而言不平等程度已經出現顯著下降。由于中國的經濟發展,讓全球收入分配更加趨向平等,在世界范圍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某些國家,不平等出現加劇,這些國家的政府需要改變政策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我們必須牢記的一點是,在過去三十年全球范圍內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中國是否已經成為全球化的領軍者了呢?羅默表示,中國已經在承擔全球化和貿易的領導角色,而關于對中國應該進一步開放的指責,羅默表示,中國的開放是一個過程,而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全世界的一個模版。如果未來的歷史學家回過頭來看我們現在經歷的時代,他們將會把中國的改革視為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事件。它改變了許多國家的期望,他們會問:“中國能做到的為什么我們做不到?”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發展趨勢。中國當然可以走得更遠,其他國家也可以。進步永遠有空間,但承認成功也同樣有益。
在特朗普上臺之后,由于他在競選中提出針對中國的貿易懲罰性政策,關于中美貿易戰的討論甚囂塵上。對于中美貿易的未來,羅默向財新記者表示,無論美國發生什么事,中國都可以實現自身的經濟增長,實現同其他國家的貿易增長。在任何情況下,中國都有動機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同其他發展中國家進行經貿往來,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有同樣的動機同中國進行經貿往來。所以,無論如何,中國都應當不斷地去探索貿易和知識交流的新機會,不用等美國,中國應該遵循自己的開放和國際交往的議程。羅默打了一個比喻,在鄧小平思考中國改革開放的時候,美國正在經歷嚴重的經濟滯脹,鄧小平并沒有等著美國先解決滯脹問題,而是英明地選擇了去做對中國有利的、正確的事情。
而被問及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債務高企,去產能等問題時,羅默表示,經濟發展永遠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是一個摸索前進的過程,不斷發現問題,不斷進行調整。有些問題確實存在,但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沒有理由感到悲觀,需要的是扎扎實實地做好工作。他認為,經濟學家往往以為法律法規都是已知的,以為我們知道政府應該做什么,知道法律法規應該是什么樣。但實際并非如此。世界在不斷變化,政府的作用也在不斷變化,正像企業需要不斷提高生產率一樣,政府和政府機構也需要不斷提高創新力,需要不斷試驗采用新的政策來應對新的挑戰。
世界經濟增長的未來和城市化
談及未來世行研究工作的重心,羅默表示,自己一直堅信城市化是追趕性增長(Catch-upgrowth)進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未來將會推動世行對城市的研究。而中國在城市化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讓他頗感興趣。未來將關注其他發展中國家能夠從中國的經驗中學到什么,世界銀行將向他們解釋中國的成功要素,幫助其他國家學習中國的經驗。另外,中國目前也面臨一些更加復雜的問題,世行將和中國共同研究下一步關鍵性的變革是什么,共同探索改革路徑。
世界經濟在長期低增長,低投資、低通脹、低利率的低迷發展后,近期出現了各國同步上揚的跡象。針對財新記者關于上述現象是否是暫時的提問,羅默表示目前下定論為時尚早,但世界經濟的前景確實值得期待。他認為要保持發展,關鍵在于私人投資。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曾經提出的“動物精神”理論可以解釋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凱恩斯認為許多經濟行為受動物精神的支配,在追求經濟利益時并不總是理性的。羅默認為,根據動物精神原理,如果某些企業突然感到樂觀開始投資,其他企業也會跟著投資,那就會帶來增長。如果某些企業感到悲觀,那么其他企業也會同樣感到悲觀,就會導致低增長。所以,影響企業間的相互期望,可能是幫助世界經濟擺脫長期低迷恢復正常增長的一種重要方式。
羅默發展內生增長理論,提出人力資本和知識創新視作經濟增長的兩大因素。他告訴財新記者,重要的是要區分兩個問題,一方面是提升增長能力,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現有的增長能力。內生增長理論的關鍵在于發現新的增長動能。近期的問題是我們沒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來實現經濟增長,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來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同時不斷提升增長能力也很重要。目前有兩種政策,貨幣政策或者經濟刺激政策的目的是恢復充分就業,加強教育和科技的目的是增強經濟增長能力。
而普遍認為全球經濟目前面臨的另一重大威脅在于老齡化加劇,勞動力數量減少,而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被認為可能成為解決方案。對此羅默認為,兩個世紀以來,一直有新的科學技術出現,而如今我們面臨的其實是此前發展趨勢的延續。在人口增長變緩上,羅默提出,我們不應該將其視作一個問題。因為我們的目標并不是高GDP增長,而是高質量的生活。人口數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需求也會相應減少。勞動力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老齡化,但老年人往往具備更多的智慧,這也是一種優勢,當然也需要給年輕人留出發展創造的空間,同時人們的工作年限會延長。人口數量下滑和老齡化并不是一個問題,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是我們想要的結果。
長期以來,羅默將中國視作城市化的成功典范。但如今一線城市的高房價卻成為限制一線城市發展,導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對此羅默表示,他是“包容性城市化”的擁護者,要達到包容性城市化的目標,就是要建造更多的居民可負擔住房,從而讓更多人進入城市生活。應對高房價的對策之一是增加住房供給量。另外,有一些中國城市的房價并不是那么高,如果能夠幫助低房價城市提升競爭力,吸引人才流動到這些城市,也不失為一個有益的解決辦法。
在此次高層發展論壇的演講中,羅默提到,全球需要反思房地產開發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發展城市時不應該急于建設,應該先打好城市發展的基礎設施基礎,事先做好城市規劃。在專訪中,羅默就此對財新記者表示,中國在城市發展規劃上做的不錯,值得其他國家借鑒,城市需要事先規劃和留出道路、人行道、電纜和上下水管道的空間,城市要能連通每一個人。
深圳是羅默一直以來關注的城市發展樣本,在專訪中他也坦率表達對深圳模式的贊賞。他表示自己一直認為深圳是一個新城市對國家和地區產生積極效應的成功典范,全球應該進行更多這樣的實驗。因為深圳創造了試驗新模式的機會,包括吸引外資、讓勞動者自由選擇職業等等,現代經濟有很多的方面需要先在局部地區進行試驗,深圳就是中國試驗各種制度的一個實驗室。
在被問及深圳模式是否可以應用到其他城市時,羅默向財新記者表示,每個國家面臨的問題不同。中國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進一步開放,吸收更多的外部知識資源和專業技能。其他國家的問題不同,但也可以仿照中國創建一個新城市去讓政府實驗新的方式,比如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我們需要的不是城市的成功,我們需要的是讓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人們可以遷移到不同城市,到不同的企業工作,只要他們能有更好的機會,更高的滿意度,這才是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