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ABS(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資產證券化)的政策風口來了。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公布了《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關于金融支持制造強國建設的指導意見》,鼓勵金融部門提高對制造業的支持力度。
《意見》提出了多條支持制造業的方式,包括優化信貸管理體制、發展產業鏈金融產品和服務、推動投貸聯動金融服務模式創新以及完善制造業兼并重組的融資服務等,其中,“鼓勵金融機構發行相關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一條較為引人注目。
“鼓勵金融機構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兼顧收益性和導向性的制造業領域信貸資產作為證券化基礎資產,發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鼓勵制造業企業通過銀行間市場發行資產支持票據,以及通過交易所市場開展企業資產證券化,改善企業流動性狀況;大力推進高端技術裝備、智能制造裝備、節能及新能源裝備等制造業融資租賃債權資產證券化,拓寬制造業融資租賃機構資金來源,更好服務企業技術升級改造;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鼓勵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穩妥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主動化解制造業過剩產能領域信貸風險。”《意見》寫道。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針對制造業的資產證券化的核心,還是要看是否有穩定現金流。“ABS的核心還是基礎資產要有穩定現金流,現在很多高新技術項目,其實并沒有正式開始運營,沒有產生穩定的現金流,那么ABS產品只能作為項目的啟動資金,這跟ABS宗旨有些沖突,有可能增加投資機構的經營風險,畢竟盈利前景不確定。”曾在美國投行及中信證券工作過的旅美資產證券化資深專家沈陸對財新記者表示。
資產證券化,是指擁有穩定現金流收入的企業,通過將其現金流出售給具有資格的獨立第三方("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而實現資產的提前變現,而SPV購買現金流的資金由其向公眾發行資產支持證券募集,從而將企業的未來資產進行了提前變現和轉移分拆,進而滿足了企業的融資和風險釋放的需求。
“像一些技術比較成熟的市政基礎設施,比如城市污水處理、公路鐵路,比較適合使用ABS的方式幫助企業滾動經營,擴大規模,”沈陸表示。“我個人認為一些先進但市場前景不明朗的制造業還是適合發債(融資),國家提供信用擔保,民間資本進行投資。”
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金融創新工具,在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經歷了頗多曲折。在目前中國約30萬億元的債券市場中,ABS總量仍只占不到3%,而可以證券化的資產有近百萬億元,包括企業資產和信貸資產。比照美國債券市場中ABS是第二大主流產品,中國資產證券化的發展前景一直被認為非常廣闊。
2005年4月20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當年進行試點,標志著資產證券化正式進入中國。但直至10年后,資產證券化才迎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爆發。
央行和銀監會于2015年4月將對信貸資產證券化逐筆審批放寬為備案制發行,大幅度簡化了ABS發行,且當年新增5000億元的試點規模。2015年,銀行間市場發行的信貸資產證券化(CLO)產品規模達到4056億元,超過了過去數年之和,同比增長44%?;A資產范圍從傳統的工商企業貸款擴大到零售信貸資產類的信用卡(分期付款類)、個人消費貸款和個人經營貸款,
企業ABS的發展速度最快,則受益于2014年年底證監會推出備案制。據Wind資訊統計,2015年企業ABS發行規模約為1970億元,同比增長近4倍;當年的發行規模超過去十年之和,2005年至2014年企業ABS的發行規模合計約784億元。
2016年年初,銀監會確定了六家機構開展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試圖盤活銀行業不良資產。在同一時期開始的“三去一降一補”進行中,資產證券化同樣引起決策部門注目,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即提及,“探索基礎設施等資產證券化”。
但是,一位長期跟蹤資產證券化市場的資深法律專家表示,“發行企業更多把資產證券化產品當做一種融資手段,本質與發債無異,不但達不到降低企業杠桿、調節資產負債率的目的,反而成為企業加杠桿的工具。這一業務模式其實已經違背了資產證券化產品的正常邏輯。”
業內人士看來,資產證券化能否順利推進,需要包括司法體系在內的基礎系統的支持。2016年12月,在第七屆財新峰會上,財新智庫戰略/合規顧問、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兼職教授王君表示,資產證券化(ABS)發展離不開基礎資產的質量。“判斷基礎資產的質量,需要建立在真實的信息披露、信用評級以及對造假行為進行懲處的基礎上,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中國ABS發展未來還不能太樂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王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