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至22日,由東盟秘書處、中國駐東盟使團、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主辦的東盟可持續發展籌資論壇在泰國清萊舉行,來自中國、東盟國家和聯合國的專家學者共同為東盟國家籌資實現可持續發展出謀劃策。會上,中國在減貧領域取得的顯著成就以及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東盟可持續發展合作成果,贏得了聯合國和東盟等各方的高度評價。
深化合作,推動減貧示范項目落到實處
去年12月,由中國發起的東亞減貧示范項目在老撾率先啟動。根據計劃,3年內中國將在老撾、柬埔寨、緬甸6個村莊合作開展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扶持種植、養殖等農業產業,并開展社區環境整治、提供物資支持和派遣專家開展培訓等活動。該項目旨在通過上述措施切實改善當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增強村莊的發展活力。
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陳玉剛對本報記者表示,東盟國家對可持續發展較為重視,未來中國與東盟在這一方面合作領域廣闊。中國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中,“共享”強調的是各方共同參與、共同獲益,這對于東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助理署長兼亞太局局長徐浩良也對中國減貧經驗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說,中國的發展歷程實際上是一個政策創新的過程,中國政府在扶貧中保持開放性思維,不斷吸收其他國家的經驗,并在技術上進行創新,使扶貧措施收到了相當好的效果。
東盟副秘書長翁貼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表示,東盟與中國始終致力于加強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合作,中國在減貧領域取得的顯著成就,很多都已經被東盟國家納入減貧戰略之中,他希望東盟與中國能夠就減貧經驗持續開展交流。
“在這個會議上,我們可以向中國學習一些經驗。這些問題在中國也曾經出現過,但在較短時間內就被克服了。中國有十幾億人口,我想不明白,一些中國能克服的問題,為何我們只有600多萬人口卻做不到?我們有太多的經驗需要學習了。”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老撾副代表穆拉利如是說。
一帶一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機遇
此次會議上討論的《東盟可持續發展籌資報告(草案)》中指出,本地區南南合作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來自中國的金融支持,為縮小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融資缺口提供了重要機遇。“一帶一路”倡議與正在發展的中國—東盟投資合作基金等金融安排為東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創造了重要可能。
近年來,中方為東盟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支持。自2013年起,中國連續3年每年向東盟提供5000萬元人民幣援助,用以支持東盟共同體建設、救災和經濟技術合作。此外,中國向東盟提供的兩期各100億美元的中國—東盟基礎設施專項貸款以及絲路基金等,為東盟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融資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將東盟基礎設施項目列入首批支持項目清單,已批準的17個投資項目中4個涉及東盟國家。
泰國前副總理兼外長、亞洲和平和解理事會主席素拉杰在致辭中表示,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偉大倡議以及亞投行的成立,都為東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國際融資支持。在政策和戰略層面,《東盟2025:攜手前行》愿景文件向世界表明,東盟將建成一個和諧、和平與穩定的共同體,讓東盟人民共享繁榮。這一宏愿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引領下,中國同東盟國家開展了多領域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中國駐清邁代總領事王秀勝介紹說,“一帶一路”倡議與瀾湄合作機制為泰國北部地區可持續發展與消除貧困提供了重要機遇,其中中國游客赴泰國,有力促進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泰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同時,中國派遣專家指導泰國北部山區農民種植蘑菇、水果等農作物,支持泰國“皇家項目”發展,為山區減貧作出了貢獻。
中國駐東盟使團參贊柯友生表示,中國是可持續發展事業的積極支持者、實踐者和貢獻者,將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納入“十三五”規劃,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助力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
人力資源,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黎敦山位于泰國北部山區,是傳統的“金三角”腹地。1988年啟動的黎敦山開發項目為這里的人們提供了發展機遇。通過種植加工咖啡及夏威夷果,制作生產陶器和織物等手工制品,越來越多的當地人獲得了穩定的生活來源。更為重要的是,當地人逐漸掌握了適應現代市場需求的勞動技能,并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
素拉杰表示,黎敦山的模式告訴我們,人力資源發展對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需要確保東盟的下一代能夠接受21世紀的技能教育,迎接即將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確保在發展面前不讓一個人掉隊。
作為擁有超過6億人口的新興市場,東盟近年來著力開發人力資源,并將之轉化為人口紅利,尋求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與會各方也普遍期待中國與東盟在人力資源開發領域加強合作。在中國—東盟總體發展合作框架下,人力資源開發合作被提上了重要日程,每年中國與東盟開展眾多人力資源培訓項目。此外,中國與東盟還開展了廣泛的教育合作,到2020年,雙方互派留學生人數將雙雙超過10萬人。
陳玉剛也認為,中國與東盟在推進可持續發展項目時,相應的技術知識培訓應該同步甚至提前配套,這樣可以在短時間內實現人力資源的開發。
隨著中國—東盟合作的不斷深入,眾多項目需要當地人參與,這為東盟人力資源開發提供了新機遇。未來,雙方在語言、技能和教育培訓等方面的人力資源合作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