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近日召開的一帶一路”國際能源高峰論壇暨第七屆全球新能源企業500強峰會上了解到,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能源情況具有極強的互補性,能源合作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還面臨著政治、經濟、商業的風險,建議加強在政府宏觀層面的引領和統籌協調,企業加強研究和甄別,不要盲目一哄而上。
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發布了《推動“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愿景與行動》等文件,提出了“一帶一路”能源合作開放包容、互利共贏、市場運作、安全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六項原則,明確了我們開展“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的理念和方向。“一帶一路”能源合作涉及多個領域,重點在以下七個領域加強合作:一是加強政策溝通。各國政府部門就能源政策和規劃進行充分溝通,協商解決合作問題。二是加強貿易暢通,降低交易成本,形成開放、穩定的全球能源市場。三是加強能源投資合作,企業以多種方式深化能源投資合作。四是加強能源產能合作,深入開展裝備、技術、標準和工程服務合作。五是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區域發展和能源服務水平。六是推動人人享有、負擔得起、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服務。七是完善全球能源治理結構,共同構建綠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推動全球能源綠色發展合作。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謝秋野認為,我國能源的基本結構是富煤少油缺氣,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石油、天然氣的儲量和開采量十分豐富,占了世界石油、天然氣總量的絕大部分,和我國形成了互補性。同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由于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目前還比較偏低,對今后能源特別是電力需求的增長具有巨大的空間,而我國電力技術包括裝備水平和造價水平,特別適合于這些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絕大部分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可承受能力,這也是我們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今后一個非常大的合作發展空間。
目前成效已經顯現。中國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原國家能源局副局長王禹民介紹說,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從“一帶一路”沿國線家進口的石油數量不斷創歷史新高,占石油進口的65%,成為我國石油進口的最主要來源。同時,我國不斷加大成品油出口市場開拓力度。2016年,成品油出口額達到193億美元,70%左右出口至“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在“一帶一路”沿線的眾多油氣投資項目中,已形成了集勘探開發、管道建設運營、工程技術服務、煉油和銷售一體的油氣全產業鏈合作格局。在油氣運輸通道建設方面,形成了中亞天然氣管道、中哈原油管道、中俄原油管道、中緬油氣管道等油氣輸送通道,有效解決了資源和能源的輸出問題。初步形成了聯通中外、惠及多國的油氣供應和市場網絡,打通了“一帶一路”建設的油氣脈絡。在電網建設方面,累計建成中俄、中蒙、中吉等十條跨國輸電線路,在解決當地的無電和缺電問題,在促進民心互通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一大批火電站、水電站、核電站以及新能源項目的建設,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撐。
“中巴經濟走廊”建設進展顯著,成為“一帶一路”的旗艦項目,走廊框架下的在建或者已建成的早期收獲項目達20個,總投資額約187億美元。今年7月,薩希瓦爾燃煤電站竣工,標志著“中巴經濟走廊”框架內首個大型能源項目的全面建成并實現投產發電;上月底,卡西姆港燃煤電站首臺機組實現發電,極大緩解巴基斯坦電力短缺現狀。
“在‘一帶一路’倡議中,能源合作正在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要繼續推進能源領域的深入合作,把沿線國家的能源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更好解決沿線國家和區域的能源供應保障和能源安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區域的能源體系向綠色低碳轉型,為世界經濟發展和轉型增添強大動力。 ” 王禹民稱。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一帶一路”合作的深化,還是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謝秋野坦言,中國開展“一帶一路”能源合作,始終秉持互利共贏,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基礎上,但是個別國家對“一帶一路”的理解還是有所不同,原因包括歷史的背景、地緣政治、文化等,對個別項目的推進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同時,總的來看,風險主要集中在政治上、經濟上、商業上,建議加強在政府宏觀層面的引領和統籌協調。主要是發揮政府在加強政策溝通和能源政策,進行充分交流和協調,共商解決合作中的問題,共同為推進務實合作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時,在政府的主導下完善合作雙方的聯合工作機制,通過編制雙方的能源合作,簽署合作協議,加強互信,推進項目落地。此外,從企業層面,要加強對沿線國家市場的研究和甄別,結合企業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項目,不要盲目地一哄而上。要建立項目的風險預警機制、防控機制,包括匯率、政治風險動蕩,甚至局部的戰爭沖突、自然災害等等。履行項目所在國的社會責任,尊重當地國的風俗、宗教,融入當地文化,也很重要,帶動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樹立品牌意識。最后,要發揮智庫的咨詢和研究的平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