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劉峰主任在2016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國際年會上發言
國際政治與安全局勢持續動蕩,法律、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風險使得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巨大的風險敞口,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為明顯。面對“一帶一路”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各類風險,保險業充分發揮自身風險管理專業優勢,為企業、投資、產能、服務“走出去”和資源、技術“引進來”提供服務保障,也為保險業發展提供難得的歷史機遇。
一方面,保險業為“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各類風險提供保險保障。一是為外貿出口提供保障。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方面,2015年共實現承保金額3891億美元,支持小微出口企業4.56萬家。中長期出口信用保險方面,截至2015年底,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以下簡稱中信保)共承保“一帶一路”項目348個,涉及國家34個,承保金額共計608.3億美元。二是為資源進口提供保障。通過保險機制來化解資源進口風險、改進定價機制、增強博弈能力,已成為迫切需要。三是為海外投資提供保障。截至2015年底,海外投資保險共承保“一帶一路”項目967個(其中新增424個、續保543個),涉及國家32個,承保金額共計1336.7億美元。四是保險業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能夠更好地服務互聯互通。
另一方面,為基礎建設提供資金支持。與其他金融業相比,保險資金的長期屬性與中長期基礎建設的周期十分匹配,保險資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具有天然優勢。近年來,保監會積極出臺政策,推動保險資金運用創新。如2015年3月,保監會下發通知,推動保險資金投資境外市場由香港擴展至45個國家和地區,并擴大境外債券投資范圍;2015年6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總規模3000億元的中國保險投資基金,其中“一帶一路”是主要投向之一。通過保險資金投資境內外基礎建設,有利于引導社會資金向長期投資轉變,改善社會融資結構,提升社會融資運行效率,推動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
通過參與“一帶一路”,推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不僅為中國經濟帶來新增長點,也將為保險業發展提供強勁支撐;“一帶一路”沿線主要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是目前全球貿易和跨境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客觀上為保險業提供了豐富的可保資源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一帶一路”重在以開放促改革,倒逼中國產業轉型升級,也將中國保險業置于更開放的競爭格局和更廣大的競爭舞臺上,倒逼保險業加快改革開放和技術創新。
盡管如此,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風險保障需求相比,目前我國保險業的功能作用發揮還不充分,包括總量偏低、保障覆蓋面不足、人才儲備不足等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逐步提高和完善保險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水平。
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保險業要按照國家重大戰略要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謀劃未來,積極發揮保險的資金融通、風險保障和財富管理功能,推動優勢產業和資本走出去,優化國家發展格局,為實現國家重大戰略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險保障。
二要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從行業層面,積極推動把保險機制作為一項制度性安排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布局之中,積極與外交部、發改委、商務部、絲路基金等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對接,建立健全有效工作機制。從公司層面,指導保險公司對接國家戰略,制定、完善參與“一帶一路”的實施方案,并從長遠規劃與現實發展中找到結合點,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大局。
三要不斷提升服務能力。鼓勵保險公司根據企業發展現狀、保險需求特點,加強產品創新,提高服務針對性和契合度;引導保險公司加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支機構的政策、資源投入力度,鼓勵和支持有實力、有條件的保險主體在境外設立、并購保險機構,為“一帶一路”發展提供風險保障、財務支持和再保支持;推動保險公司進一步優化產品流程、審批權限、考核激勵等措施,完善審查、溝通機制,加大承保審批力度。
四要不斷擴大保險覆蓋面。要大力發展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加快同周邊國家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加大對交通運輸、電力、電信和建筑等對外工程的承保力度。支持優勢產業產能輸出,積極推動高鐵、核電等高端行業向外發展,促進鋼鐵、水泥和船舶等行業優勢產能轉移。要加快發展海外投資保險,以能源礦產、基礎設施、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農業、林業為重點支持領域,創新保險品種,擴大承保范圍。要支持保險公司創新保險資金運用方式,圍繞“一帶一路”重點區域、重點項目開展投資,提升保險資金配置效率。要大力發展巨災保險、再保險、貨運險、航運險、工程險等業務,為“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提供風險保障。
五要不斷加強基礎研究。繼續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保險監管部門之間、保險機構之間以及國際多邊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溝通協調。指導保險公司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文化風險等全方位的分析研究。結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實際,指導保險公司建立熟悉當地情況的風險管理專業人才隊伍。加強與相關專業協會團體、國際再保險機構等的溝通交流,學習借鑒國際經驗,提升保險業服務“一帶一路”的能力。(作者:劉峰 中國保監會財產保險監管部主任,本文摘自在2016中國保險與風險管理國際年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