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信息北京9月5日電 (記者李濱彬) 8月31日,世界銀行首期特別提款權(SDR)計價債券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發行。本次發行吸引了銀行、證券、保險等境內投資者以及各貨幣當局、國際開發機構等約50家機構的積極認購,認購倍數達到2.47。世界銀行首期SDR計價債券的成功發行,有利于豐富中國債券市場交易品種,進一步推動中國債券市場的開放與發展。目前,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中國債券國際化角度逐步加快。
日益完善成熟的債券市場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外資機構“走進來”提供了豐富的融資土壤,作為債券資產定價重要依據的評級市場伴隨中國債市的迅速發展和債市國際化的進程迎來了黃金時代。另一方面,中國評級機構也將為中國企業走出去提供風險評估,與中國企業共同出海。
聯合信用評級有限公司評級總監艾仁智指出,中國企業走出去面臨三大風險。首先面臨東道國主權風險、政治風險、法律風險等一系列不確定風險和爭端,企業需要專業性的評級機構提供有效信息和風險評判;二是面臨投資項目風險。我國很多企業出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周期在5年、10年以上,周期越長,風險越大,需要對項目本身的風險進行判斷和評估;三是資金回收過程中的金融風險,可能由于匯率、利率問題造成資金損失。
企業走出去過程中有很大風險信息需求,評級機構的專業風險判斷優勢可以為其提供服務。與此同時,如果中國評級機構在國際市場有一定話語權,對中國企業在境外發債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艾仁智表示,隨著中國債市國際化的推進,無論境內市場和境外市場都為評級機構帶來了機遇。
從境內來看,目前熊貓債、點心債方興未艾,越來越多的國際機構投資者選擇在中國境內發債,中國評級機構可以在境內對境外機構投資者擴大影響。
從評級機構自身質量來看,中國評級機構需要苦練內功,把握評級政策和市場風險。目前中國債市打破剛性兌付,評級機構的評級質量越來越容易辨別。再者需要加強評級數據庫建設。目前國際三大評級公司有全球主要地區和企業的數據,中國評級機構也需要加強數據庫的建設。
目前,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擁有全球評級市場絕對話語權。2016年上半年,國際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普接連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和包括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評級展望由穩定下調至負面。國際評級機構的突然發難,從一定程度上看是中國評級機構地位不足的表現。唯有加強評級機構自身能力建設,積極主動參與全球治理變革,才能不受制于人,在全球博弈中占據有利位置。
目前,我國的大公評級、中誠信評級等評級機構已經探索在香港、歐洲開設分公司,邁出了我國評級機構海外發展的步伐。
中國評級機構走出去方面,艾仁智建議,首先應該擴大中國評級機構在覆蓋面。中國評級機構走出去不可能馬上被認可,可以引用雙評級,選擇一家三大評級機構和一家中資評級機構。此外,亞投行、金磚銀行和絲路基金帶著大量中國項目走出去,應該借助多邊金融機構帶領中國評級機構走出去,從區域化評級市場逐步走向全球化評級市場。
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閆衍表示,香港已經成為內地金融與資本完全開放的重要試驗平臺,開拓香港市場是中國評級業國際化的可行路徑。對于東盟地區,中國具有地理區位優勢,且在傳統與文化方面與其相近,可考慮以東盟經濟區為中國評級業擴展的出發點。此外,由于歐洲與香港評級標準和準入原則相似,中國評級業進入歐洲并無制度性障礙,各評級機構應不斷提高實力和競爭力,增強自身走向國際舞臺、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