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9月26日論壇現場
新華社信息青島9月27日電 (記者張旭東、王子辰、席敏) 實施海洋強國戰略的中國,正大力推動海洋大數據發展,構建“智慧海洋”。
2016中國·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正在此間舉行。與會專家指出,大數據是新興戰略性資源,海洋大數據是大數據技術在海洋領域的科學實踐,海洋科學已經進入數據和知識雙重驅動的新時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指出,海洋大數據涉及種類繁多,包含物理海洋、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海洋生態、海洋化學、海洋遙感和深海觀測等,僅物理海洋就有波浪、海流、濕度和鹽度等近200種不同的數據變量。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雷說,中國水產業面臨集約化程度低,環境、病原等檢測能力極弱且無法分析處理,缺乏技術服務支撐,天災風險高,勞動力成本上升,市場信息不暢和食品安全負面影響大等問題。
互聯網與大數據是破解水產業發展難題的“金鑰匙”。目前,中國正大力推動海洋大數據發展。全球海洋和海洋氣候資料中心中國中心、區域性海洋環境立體監測和信息服務示范系統、海岸帶海島基礎數據庫等項目都在建設當中。
記者在論壇上采訪了解到,清華大學正在建設遙感大數據中心,為海洋大數據發展提供支撐,包括海洋風暴潮與內陸洪水監測預警系統、海洋遙感大數據挖掘分析和導航衛星在海洋領域的創新應用等。
王雷介紹,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青島幫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了中國科學院科技服務網絡項目,已在蝦蟹養殖中運行近3年,平臺用戶數量達40余萬人。
專家驗收意見指出,這個項目構建了智能化水產與大數據平臺,可全面收集和分析養殖中主要影響因素,實現了過程監管、環境預警、數據處理和技術指導等。
“這個項目是以大數據為核心的平臺。”王雷說,通過物聯網技術,平臺獲得24小時養殖水域的溶氧、水溫和pH等數據,每周獲得45項水質指標,養殖戶通過手機APP每天一次投放漁藥和飼料等,經銷商則通過大數據了解客戶和養殖戶信息等。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也致力于海洋大數據發展,正建設每秒千萬億次運算能力的超級計算機,這將是中國在海洋領域運算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擔任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的吳立新提出了“透明海洋”計劃,即通過衛星遙感、智能浮標、水下滑翔機、水下機器人、深海空間站等儀器設備,實時或準時獲取固定海區不同空間尺度的海洋環境綜合信息,服務于航道安全、海洋生態環境與資源安全、海洋防災減災以及氣候預測等。
清華大學有關專家指出,中國海洋大數據發展還面臨諸多挑戰,包括缺乏海量信息的動態獲取、智能分析與處理能力,數據共享和聚合仍存在很大瓶頸和障礙,海洋信息的規模化、分類化難度較大,數據安全面臨挑戰,數據處理速度受限,在線分析和實時數據處理能力不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