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信息重慶10月10日電 (記者趙宇飛)前不久,重慶與哈薩克斯坦簽訂合作協議,哈薩克斯坦生產的鉀肥將搭乘“渝新歐”班列抵達重慶,再投放到中國西部市場以及日本等亞洲國家。不產一粒鉀肥的重慶,每年鉀肥流通量將達300萬噸,成為內陸最大的鉀肥集散中心。
“如果沒有‘渝新歐’,此次合作不可能成功。”哈薩克斯坦鉀鹽公司董事局主席張軍表示,“渝新歐”改變了重慶等中國內陸地區與哈薩克斯坦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物流隔絕”狀態,為雙方經貿合作創造了重大機遇。
正如張軍所言,廣袤的中國內陸地區,曾因“先天區位劣勢”而飽受“物流隔絕”之苦,這在西部直轄市重慶體現得十分明顯。
打開中國地圖,深居內陸腹地的重慶,既不沿海也不沿邊,距出海口和邊境線均2000多公里。曾經,重慶的產品出口,要么向東、向南經沿海城市再“漂洋出海”,路途遙遠,耗費時間太長。當然,還可以通過空運,但費用極高。
5年前,情況開始發生變化。當時,惠普、宏碁等IT巨頭陸續落戶重慶,產品九成遠銷海外,如何開辟一條暢通省時且成本較低的國際物流通道成為當務之急。
打開世界地圖,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尋找重慶的方位,不禁讓人眼前一亮:重慶向西經陸路直達歐洲,豈不是比沿海要近得多?“渝新歐”國際物流大通道就此誕生。
由重慶直達德國杜伊斯堡的“渝新歐”,將重慶與沿途的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波蘭等國家緊密相連。重慶和周邊省市的貨物可借此直達歐洲,歐洲的貨物也沿該通道直接進入中國西部市場,運輸成本僅為空運的五分之一,時間只有海運的三分之一。
如今,“渝新歐”正在升級為“亞新歐”,即依托“渝新歐”實現歐洲與亞洲的鐵路、空運、公路、水運多式聯運,從而實現重慶與全世界的無縫銜接。
目前,重慶正在依托“渝新歐”形成以重慶為圓心的“四小時航空經濟圈”,即歐洲的貨物可通過“渝新歐”運到重慶,在空運中轉到距重慶四小時航空半徑的亞洲城市,運輸成本將大幅降低。
同時,“渝新歐”還通過“鐵公聯運”向南延伸。目前,重慶到東盟的公路物流大通道東線通道已經打通,貨物從重慶出發,經廣西憑祥口岸抵達越南河內,時間比海運縮短20多天,成本僅為空運的五分之一。未來,重慶還將開通到新加坡的中線通道,以及到緬甸的西線通道。
此外,重慶還投資100億元,建成擁有600萬噸貨物吞吐能力的中國內河最大港口果園港,實現了“渝新歐”與長江黃金水道的無縫連接。
四通八達的國際物流大通道,讓重慶不再處于國際產業分工的末端,而是直接參與國際分工,匯聚全球資金、資源、技術等要素。目前,跨境電子商務、整車進口、集成電路等全球先進業態正在依托物流大通道在重慶崛起。
兩年前,在深圳從事10余年整車進口業務的陳忠正毅然將企業搬到重慶鐵路口岸。他說,進口汽車通過海運從歐洲到重慶至少要兩個月,而“渝新歐”雖運價略高,但耗時僅兩周,資金回籠效率高,綜合考慮比海運更有利。
在大通道的助推下,近幾年重慶進出口總額持續增長,去年全年實現進出口總值4643.69億元,是2010年進出口總值的近5倍,并連續多年位居中西部地區首位。
中央政府啟動“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四川、陜西等內陸省市也紛紛抓住機遇,擺脫先天區位劣勢,與“一帶一路”無縫對接。
四川省成功開行“蓉歐快鐵”中歐班列,目前已實現常態化運行;成都機場國際航線突破80條,國際航線數量位居西部首位;四川省內港口水運通達,已與公路、鐵路和航空港形成密集的物流聯運網絡。
陜西省開通“長安號”中歐班列,還構建了陸海直達國際多式聯運新通道,開通了“西安港-青島港”雙向海鐵聯運班列。同時,陜西省正全力推進“空中絲綢之路”建設,目前已形成覆蓋歐、美、澳、亞地區的32個主要城市的航線網絡。
“如今,占國土面積三分之二的中西部地區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區域。”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示,補齊物流短板正是激發巨大潛能的“金鑰匙”,其未來釋放的潛能將有望改變全球貿易格局,演繹更為精彩的“一帶一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