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中華人民共和人民共和國科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務院國參事室主辦的“2010年中國綠色工業論壇”于2010年6月26日-27日在北京舉行。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活動。
孫翠華: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我發言的題目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非常高興能參加2010年中國綠色工業論壇,首先我代表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對論壇的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并借此機會向關心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和推動低碳發展的各位來賓致以誠摯的問候。
根據論壇的安排,我向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在氣候變化方面實施的政策和行動,面臨的形勢以及今后將采取的戰略舉措。
第一部分強化政策和行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我國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當今世界氣候變化問題成為國際政治經濟領域的重要問題,各國在積極探索協調經濟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關系,一些發展模式。中國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問題,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2006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被納入十一五規劃,2007年應對氣候變化寫進黨的十七大報告,200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舉行了以應對氣候變化為主題的第六次集體學習,同時在推進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過程當中,采取了一系列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是全面制定并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第一個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并全面開展了省級應對氣候變化方案的編制和實施工作,到目前為止,全國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包括新疆建設兵團,均已完成了省級應對氣候變化的編制方案,近20個省區頒布了方案,已經進入了實施的階段。2008年10月和2009年11月,我們分別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09年年度報告,及時向社會公布了國家方案的實施情況和取得的進展。
二是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產業結構不合理,近年來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產業政策和專項規劃,將節能減排作為產業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積極培育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信息、航空航天、海洋等戰略性新型產業,加快重點行業的調整和整新,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地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產能。2006年-2009年關停小火電6006萬千瓦、煉鋼落后產能6038萬噸、水泥落后產能2.14億噸,大力發展服務業,在財稅、價格、金融等方面,加大對服務業發展的支持。2009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2.6%,為中國實施改革開放以來比重最高的一年。
三是積極推進循環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可以從源頭和生產過程節約能源和資源,有效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自2008年8月循環經濟促進法實施以來,中國已在鋼鐵、有色、電力等行業,在廢棄物回收、再生資源加工利用等重點領域開展了循環經濟試點,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初現雛形,循環經濟在企業、園區和區域,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2008年中國回收利用廢鋼7200萬噸,再生有色金屬產量520萬噸,回收塑料160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
四,實施大力推動能源節約和高效的利用,近年來推動建立和落實節能減排評價考核體系,加快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完善有利于節能減排的財稅政策,加快能夠充分反應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推進重點領域的節能減排等工作。十一五前四年,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4.38%,累計節約能源約4.5億噸標準煤,通過降低能耗這一項就相當于少排放約11億噸二氧化碳。
五,不斷優化能源結構,在推動傳統化石能源節約高效利用的同時,中國不斷加大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力度,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有序地發展水電,積極地發展核電,鼓勵支持農村邊遠地區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風能等。到2008年底,我國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大水電和核電年利用量約為2.5億噸標準煤,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的8.9%。農村居民有3050萬戶用上了沼氣,相當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萬噸。
六,近年來,先后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一系列重大工程。2003年-2008年,全國森林面積凈增2054萬公頃,目前人工造林面積達6200萬公頃,居世界第一。森林覆蓋率已達到20.36%,提前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目標。
七,是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中國重視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不斷加強與各國的交流與對話,特別是在推進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截止2010年4月份,重要已累積批準近2500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其中在聯合國注冊的有830多個項目,預計每年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超過2.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如果我國批準的項目都能得到順利的實施,預計在2012年前可減少2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為全球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除了積極減緩氣候變化以外,在適應氣候變化的問題上,我國也努力探索和實施相關政策和措施,在農業領域繼續增強農業生產適應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能力。在森林和其他自然生態系統領域,正在制定和實施與適應氣候變化相關的法律法規,強化對現有森林資源和其他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在水資源領域,我們正探索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水利工程投融資體制,加強水利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加大水資源的配置。在海岸帶及沿海地區,加強海洋觀測的監測和預警的能力,強化應對海平面升高的適應性對策。
第二方面,我國推進低碳綠色發展,既面臨挑戰,也面臨重要的機遇。盡管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也要看到,在轉變發展方式,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方面,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盡管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目前沒有承擔絕對減排的法律義務,但隨著氣候變化不斷地升溫,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已是大勢所趨,各國圍繞排放空間的博弈日趨激烈,對我國形成很大壓力。國內來看,我國已經有13億人口,經濟發展水平仍然比較低,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的任務十分繁重,經濟結構矛盾依然突出,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短期內不能夠改變。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需求將繼續增長,特別在十一五實現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標后,未來節能減排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特殊的困難,我們更要看到機遇和希望,我們已深刻認識到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是順應世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實現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需要,我們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方面也面臨著戰略機遇和諸多的有利條件。
首先,轉變發展方式的戰略地位不斷地提高,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偏于粗放,能源資源消耗相對較高,溫室氣體排放增長較快,隨著經濟的加快發展,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明顯,能源資源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這種高排放、高消耗和低產出的發展模式已經嚴重影響我國發展的可持續性。在深刻認識我國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并首次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任務,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使我國發展方式不合理的問題進一步暴露,轉變發展方式的緊迫性進一步凸顯。在這種情況下,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已成為落后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和具體的體現,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其次,我國已經初步具備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基礎和條件,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全國各地方各部門密切配合、協調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穩步推進。在發展中國家中,第一個制定并頒布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方案,相關工作已逐步展開,我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努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控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日益受到各級政府、企業和全社會的重視。不斷加大對氣候變化的科研投入,積極推進氣候友好技術的研發、示范和推廣應用,以多種方式普及氣候變化知識,提高全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應對氣候變化也正在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去年我國又明確了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的目標,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并且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長期規劃,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辦法,這些都為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第三,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面臨的機遇。從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向來看,近年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發展低碳產業、實現綠色增長,已成為各國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共識。特別是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許多國家都把加快推進新能源、節能環保等低碳、綠色的產業發展作為應對危機、奪取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途徑,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相繼加大對相關產業的投入,并出臺各種政策措施,鼓勵低碳產業的發展,低碳的產品市場逐步擴大,高耗能產品市場需求逐步萎縮。發達國家在國內采取措施向低碳轉型的同時,對其他國家征收碳關稅,限制別國碳排放權的傾向也日益明顯,相對我國的對外貿易也將產生巨大影響。這種情況下,我國傳統的發展方式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必須通過轉變經濟發展的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們要充分利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契機,將國際產業發展的壓力和挑戰轉化為引導國內市場和相關行業發展的動力,積極研發低碳的技術,發展低碳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搶占未來發展的先機和制高點,努力走低碳高效的發展道路,推動經濟發展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部分,進一步加大工作的力度,全面提升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為落實國務院2020年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的目標,我們將堅持全面落實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以保障經濟發展為核心,以節約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加強生態保護建設為重點,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加快推進經濟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努力控制溫室氣體,著力做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繼續調整產業結構,著力發展低碳產業。二是強化節能行動,提高能源效率。三是優化能源結構,發展低碳能源。四是加強輿論引導,倡導低碳消費。五是增強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
女士們,先生們,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前所未有的挑戰,應對氣候變化必須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必須依靠廣大民眾的積極參與,本次論壇選擇發展綠色低碳工業,推動技術應用為主題,凸顯了主辦單位的社會責任感,相信通過主辦方和與會來賓的共同努力,本次論壇一定能夠獲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