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碳交易的逐步擴大,碳匯金融逐漸興起,碳匯進一步衍生為一種新型的金融工具。資料顯示,預計到2030年,全世界碳匯交易可以達到上萬億美元的市場,全球碳交易市場有望超過石油市場,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面對國內日漸興起的碳交易市場,3位全國政協常委在23日全國政協十一屆常委會第十次會議第四專題的討論會上,不約而同地談起了這一話題。
“我們要勇于創新,積極主動地探索建立碳匯交易金融平臺,而設立碳匯銀行應該是最佳選擇。”董恒宇常委認為,碳匯銀行是碳源和碳匯交易的“轉換器”,排放企業和排放國家須從碳匯銀行購買碳匯指標,實現自身碳平衡;農牧民和綠化公司在植樹種田、保護建設天然森林草原濕地和治理沙漠時不僅僅創造了物質財富,同時也創造了碳匯財富;設立碳匯銀行之后,農牧民和綠化公司可以從碳匯銀行領到相應量的資金,真正實現“惠農富民”。
林而達常委非常認同這一觀點。他認為,給予自愿碳減排交易機制以財政支持和補貼,將有助于消除貧困目標的實現。“中國對森林固碳的認識與實踐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十二五’期間,我們應努力優化土地利用,增加碳匯潛力,支持發展低碳高效農業,引入新的農村碳匯補償機制。增加農田、草原、果樹和農林地的碳匯。在農村荒山荒坡增植農用經濟林、實行低耕和非耕農業,改善草原管理,提高土壤有機碳含量及耐用農產品數量,改變高碳排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設立碳匯銀行,加大財政支持之外,包俊臣常委提出了第三種支持低碳經濟發展的建議——設立低碳發展基金,由中央專項和地方財政資金兩部分組成,主要投向低碳或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碳吸收中和技術推廣、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等與發展低碳經濟相關的項目,并建立一套完善的評估機制對基金扶持對象進行篩選。“對于基金的使用可以聘請基金公司進行市場化運作,用于持久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包俊臣說。
此外,包俊臣還建議,圍繞低碳經濟發展推進稅制改革,盡早開征“環境稅”,為地方政府治理環境解決資金問題。“讓高污染低效率的企業承受更多的成本,督促企業進行技術革新和工藝改善,稅收收入可用于補貼應用新能源、新技術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