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是不是真的在持續變暖?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對近百年全球氣候變暖的貢獻到底哪個大?氣候變暖對人類究竟有利還是有害?利用氣候模式預測未來氣候的可信度有多大……
這些有關氣候變化科學問題的爭論一直存在。部分科學家對氣候變化的關鍵科學問題提出了質疑,甚至否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的核心結論。有的極端意見甚至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一場“鬧劇”和“騙局”。
如今,爭論還在持續。不過,有一點確定無疑: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能猶疑,必須攜手面對這一嚴峻挑戰。正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啟程赴墨西哥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坎昆會議前所說:“我們不能拿人類的生存和長遠的發展作賭注!”
①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已經停止或發生了逆轉
前些天,“歐洲可能出現千年極寒、我國也可能遭遇罕見嚴冬”的消息,使得一些地方羽絨服脫銷、煤炭價格上漲。這一子虛烏有的傳言得以廣泛流傳,使人信以為真,或許與前兩年冬季遭遇的寒冷天氣有關。
去年冬季,北美、歐洲和東北亞等地氣溫異常偏低,冰雪災害頻發;我國西北、華北和東北等地區也多次出現強降溫和強降雪天氣。2008年初,我國南方地區遭遇了歷史罕見的持續低溫雨雪冰凍災害。
這讓人們不由得產生懷疑:“暖冬”已經成為歷史?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已經停止?
有的科學家也認為,最近這十年全球地表平均氣溫增加微乎其微,也就是說,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停頓了。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宋連春研究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事實上,觀測分析表明,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全球地表平均氣溫以每十年0.2℃左右的速度上升,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變化趨勢同樣保持了每十年0.2℃左右的上升速度,這些數據,與2001年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的預估結論很相近。在這個時期我國地表平均氣溫以每十年0.23℃的速度上升,比全球略快。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最新監測結果顯示,2000—2009年是1880年全球有系統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十年。
宋連春介紹,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為14.73℃,與1998年同期持平,是130年來地表氣溫的最高值,因而2010年很可能將是有氣象記錄以來全球最暖的一年。
據國家氣候中心監測,去年冬季(2009年12月至2010年2月),我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0.69℃。今年以來,我國高溫日數異常多,東北、華北、西北、江南多地高溫突破歷史極值,初夏,東北地區出現罕見高溫天氣。截至11月中旬,全國平均氣溫為11.1℃,較常年同期偏高0.7℃,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的第十高值。
“這些觀測事實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并沒有因個別地區某個時段出現的冷事件而發生改變,也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的總體趨勢已經停止或發生了逆轉?!彼芜B春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丁一匯指出,氣候變暖不僅反映在地表平均溫度,在氣候系統的許多方面都有清楚的顯現。“隨著更多證據和事實的出現,關于氣候是不是在變暖的爭議有所緩解?!?/FONT>
②氣候變化的影響,關鍵要看氣候向冷、暖轉換的變幅多大、速度多快
科學家普遍認為,近百年全球氣候變暖,是由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共同導致的。但其中哪一個是主要原因,目前還存在較大爭議。
丁一匯認為,自然的因素自始至終影響著地球的氣候,太陽、火山、海洋以及氣候系統內部的變化永遠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但是最近200年,由于人類大量的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產生了很強的溫室效應,成為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因素。
溫室效應這個詞是19世紀初由大數學家傅立葉提出來,人類對溫室效應的研究從地球輻射平衡開始,已有近200年歷史。丁一匯介紹說,根據科學家的研究、計算,凡是二氧化碳多的星球溫度一定是高的,比如金星90%都是二氧化碳,它的溫度高達500℃,比離太陽更近的水星溫度都高;火星的二氧化碳比較少,它就比較冷。
丁一匯說,工業革命以來最近一兩百年,使用大量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人類活動,成為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人類活動的“量級”超過了緩慢變化的自然因素。以2005年為例,測算出的由人類活動產生的全球平均輻射強迫(某個因子改變地球—大氣系統射入和逸出能量平衡程度的一種度量,正強迫使地球表面增暖,負強迫則使其變冷)大約是每平方米1.6瓦,而自然因素(主要是太陽輻射)產生的輻射強迫只有大約每平方米0.12瓦,兩者差一個量級。
“不過,人類活動和自然因素的影響到底哪個更大,這仍然是一個需要長期討論的問題?!?丁一匯表示。
有一種觀點認為,氣候變暖并不可怕,因為人類社會發展繁榮期都是在暖的時候,社會文明衰落期都是在冷的時候。
丁一匯指出,中國明清氣候比較寒冷,但社會繁榮。清朝康乾盛世就是處于小冰期最冷的時候,但那時中國經濟在全世界處于最前列。因此,關鍵不在于冷還是暖,關鍵要看氣候向冷、暖轉換的時候變幅有多大,速度有多快。如果氣候變化的速度非???,人類根本不能適應,不管暖、冷都不行。
古氣候研究者、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副主任劉洪濱說,在距今大約1000年以前我國宋朝年間,全球平均氣溫大致與現在相當,氣候比較溫暖,中國那個階段經濟、文化發展處于繁榮時期。但這并不意味著氣候暖就一定比冷好,在人類許多方面已經基本適應當今氣候和環境的條件下,快速的變冷和變暖,都會使人們重新調整生產和生活,以適應快速變化中的氣候和環境。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無論從規模和程度上都是以前無法比擬的,對環境的依賴程度也在不斷加深。由于人口大幅度增加、水資源緊缺狀況加劇等因素,如果氣候快速變暖,對今天經濟社會發展所造成的沖擊也會更加明顯,影響會更加深遠。
?、蹖W術上的爭論不應影響我們的決心和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條路非走不可
宋連春表示,雖然國際科學界對某些氣候變化關鍵科學問題的認識總體比較一致,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甚至相反的觀點。不同看法和觀點之爭,始終貫穿著氣候變化科學領域的發展歷程,今后仍會繼續下去,這種爭論能夠推動科學界不斷提高對氣候變化科學問題的認識。
“我國科學家雖然在氣候變化領域科學研究中取得了很大進展,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研究領域和方向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和加深,研究成果的質量和數量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宋連春說。
他認為,對氣候變化科學基礎的研究重點應該放在以下方面:氣候系統觀測和監測數據質量控制方法研究;氣候系統模式的研發,特別需要重點考慮氣候系統的重要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氣候變化檢測和歸因技術研發和應用;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機理,如我國所處東亞季風區的氣候特征、變化規律和響應機制;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率、強度和范圍的監測、預測、評估、影響機制研究等。
科學上的不確定性,對國際氣候變化談判的前景是否會帶來一些不利的影響?11月23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強調:“氣候問題科學不確定性的爭論一直存在,現在爭論還在進行。但是,作為各國的政府來說,對這個問題還是應該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們不能拿人類的生存和長遠的發展作賭注,應該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FONT>
解振華指出,采取這些積極的應對措施,對各國的發展來說,也是沒有害處的,減少資源的消耗、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這對人類是有益的。
目前,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的編寫已經啟動,將在2015年之前完成,就目前氣候變化的情況再次進行評估。解振華表示,希望IPCC能夠拿出一個客觀的、科學的、比較全面的、能夠反映整個地球氣候變化情況的評估報告。
“學術上的爭論不應影響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決心和行動。”宋連春說,“今年是本世紀以來,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次最多的一年,我們迫切需要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有效應對頻繁發生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綠色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條路是非走不可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