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建立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體系,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科技水平顯著提高,積極推進國際合作,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這是記者從8月25日在重慶舉辦的“中國適應氣候變化政策與行動專題培訓”會議上獲悉的。這次會議由發展改革委和中國科學院共同舉辦。
我國氣候條件復雜、人口數量眾多、經濟發展不平衡、生態環境脆弱,易受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近年來,因氣候變化引起的特大自然災害事件頻繁發生,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西北、華北等地區旱災頻發,東北、西南、華南等地區嚴重干旱時有發生;三分之二以上國土面積受到洪澇災害威脅,約占國土面積69%的山地和高原區域山洪、地質災害多發等。
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對外合作處處長黃問航表示,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適應氣候變化工作,開展了大量綜合性、系統性的工作,積極實施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和行動,取得了顯著成效。首先,建立和完善了適應氣候變化政策法規體系。近年來,我國相繼制定并實施了《農業法》、《草原法》、《水法》、《防洪法》等法律法規,努力建立和完善了農業領域、水資源領域、海洋領域等的適應氣候變化政策法規體系。另外,我國正積極制定自然保護區、濕地、天然林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推動全面實施全國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規劃。
其次,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近年來,我國積極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擴大農業灌溉面積,開展草原退牧還草,草原圍欄,人工草場建設,保護和改善草原生態環境。加強大江大河防洪工程建設和山洪災害防治體系建設,基本建成以水庫、河道、堤防、蓄滯洪區為主的大江大河防洪減災工程體系和以管理措施為主的山洪災害防治體系。
第三,適應氣候變化的科技水平顯著提高。我國實施了“種子工程”,培育產量高、品質優良的抗旱、抗澇、抗高溫、抗病蟲害等抗逆品種。推廣旱作節水技術,增強農業防災減災和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近海和海岸帶生態系統抵御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推進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恢復技術研發以及推廣力度,提高海洋防災能力。
黃問航介紹,我國還積極推進適應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與聯合國以及其他國際組織、國外研究機構合作,實施了一批研究項目。我國與加拿大、意大利、英國、瑞士等國家開展了適應氣候變化的務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