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產能過剩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盡管次貸危機以來我國一直實施擴大需求的政策,但PPI指數持續46個月負增長為標志,工業領域的通貨緊縮仍沒有有效緩解。這表明凱恩斯主義在我國走到了盡頭,需要通過大力度的供給側管理,尤其是去產能去庫存才能解決。
無獨有偶,從去年10月開始,供給側改革一詞首次出現在中國官方報道中,且高層多次在各公開場合提及供給側改革,習近平主席更是在去年11月的APEC會議上提及,這是我國最高領導層正式提出“供給側改革”的概念,標志著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從需求管理轉向供給管理,中國經濟轉型有望迎來實質性突破和轉折。而在今年兩會上,供給側改革扶“新”整“舊”的核心方式也是改革的重要主線之一,在地方兩會上,多數省份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列為2016年重點任務的第一項,并部署了一系列實質性措施。
2015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16年經濟工作五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其中化解過剩產能放在首位,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結合當前中國經濟的現實情況,提升有效供給的最便捷方式即去產能,優化產業結構。
我們認為,在今年的兩會中,自上而下的去產能數量可能會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重點依然在煤炭、鋼鐵、有色、水泥、電解鋁、焦炭和玻璃等過剩行業。需要關注相關配套措施政策,一方面如專項安置資金等,用于扶持人員安置,解決地方就業等;另一方面,圍繞著產能過剩行業的兼并重組是化解產能過程的重要通道,主要在國企聚集,產能過剩嚴重的鋼鐵、煤炭產業中,由上層推動的產能過剩行業兼并重組的機會;再次,未來有望通過一系列減稅、簡政放權、金融改革等政策實施針對性的推動,減少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提升整體經濟體運行的效率等等,多管道配套措施共同為供給側改革破冰護航。
我們認為,供給側改革破冰也會資本市場相關行業帶來交易性機會,相關的產業有望迎來向死而生,剩者為王的估值溢價。同時,伴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伴隨著改革的深入,必然碰到一些困難,所謂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我們依舊對中國經濟的前景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