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帶來生產技術的提高,生產技術的提高直接促進產量的成倍增長,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人類的需求總量是有限的,尤其如鋼鐵、汽車等產品不當吃不當穿的,需求更為有限,在供應產量大于需求的時候,便出現了產能過剩。同時,諸如冶煉、汽車生產、電廠發電都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尤其在現階段可再生能源還并未普及的情況下,消耗的仍以煤、石油、天然氣等傳統能源為主。傳統能源的消耗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污染氣體和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致空氣污染和溫室效應加劇,這些惡果最終都會因多米諾骨牌效應傳導至人類自身。
一、我國碳市場崛起背景
也許是意識到溫室效應加劇的危機,世界各國開始團結起來,要求減排“圖存救亡”,比較著名的當數《巴黎協定》,世界超過半數的國家加入這份協定中來,中國自然必不可少的成為其中一員,且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這個產能過剩減排需求幾乎暴增的時代,碳排放權交易所順勢而生,目前全國已建立起多個碳排放交易所,許多省份也開始陸續建立起區域性碳排放交易市場。據悉,全國碳市場有望于2017年啟動,而且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此前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5年度報告》披露,截至今年8月底,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深圳和湖北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累計交易地方配額約4024萬噸,成交額約12億元;累計拍賣配額約1664萬噸,成交額約8億元。同時,試點地區不斷完善配額分配、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核查等各項規則。
二、碳交易、碳市場、碳排放權及碳排放權交易所
1.什么是碳交易
碳交易是為促進全球溫室氣體減排,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場機制
2.什么是碳交易市場
國際碳交易市場是一個由人為規定而形成的市場。碳市場最重要強制性規則之一的《京都議定書》規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附件一國家的量化減排指標;即在2008-2012年間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減5.2%。碳市場的供給方包括項目開發商、減排成本較低的排放實體、[1] 國際金融組織、碳基金、各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咨詢機構、技術開發轉讓商等。需求方有履約買家,包括減排成本較高的排放實體;自愿買家,包括出于企業社會責任或準備履約進行碳交易的企業、政府、[2] 非政府組織、個人。金融機構進入碳市場后,也擔當了中介的角色,包括經紀商、交易所和交易平臺、銀行、保險公司、對沖基金等一系列金融機構。
3.什么是碳排放權?
碳排放權是具有價值的資產,可以作為商品在市場上進行交換——減排困難的企業可以向減排容易的企業購買碳排放權,后者替前者完成減排任務,同時也獲得收益。這就是碳交易的基本原理。專家認為,碳排放權可能超過石油,成為全球交易規模最大的商品。
4.什么是碳排放權交易所
碳排放權交易所為具備從事碳排放權交易權限的的合規機構,多為政府主導設置,目前主要有7個試點城市有碳排放權交易所。
三、碳市場成立的先天性優勢
我國碳市場可以說是含著“金鑰匙”出身,先天優勢明顯。筆者認為我國碳交易市場的先天性優勢主要有以下幾點:
1.深受國家政策、資金扶持,是政府重點關注對象
碳市場的建立與發展既是中國積極踐行《巴黎協定》的一項重大工程,同時又與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密切相關。碳排放權交易所的成立享受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扶持。
2.我國碳交易市場需求旺盛
就目前來說,我國工業仍然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而這其中以鋼鐵工業為主導的傳統工業又占很大比重,諸如冶煉、發電及汽車仍以消耗傳統能源為主,諸如核能、太陽能及風能此類的新能源或可再生能源受到技術及資金的限制仍然只能居于從屬地位,這意味著現階段我國碳交易市場需求仍然旺盛。
四、我國碳市場如何順勢而為?
綜上所述,我國碳市場建設起步較晚,與西方發到國家的碳市場發展水平還有很大差距,同時中國除了國內嚴峻的減排形勢以及國際上某些發達國家在減排標準上有所為難,碳市場建設任重而道遠。合規合法運營是碳市場建設發展第一關鍵。我國碳市場發展擁有足夠的先天性優勢,在此情況下,合規合法是碳市場良性發展的前提。
要做到合規合法需從三方面出發:
1.從政府角度出發,首先官方需成立相應的監管領導機構,統轄我國碳交易市場所有事宜,引導國內所有已成立的碳排放權交易所走向正規、法制道路。在政策上,一方面限制傳統產能過剩行業或項目的發展,另一方面鼓勵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通過政策扶持、資金補貼或者PPP模式鼓勵企業科技研發、科技創新,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良性轉型。
2.從交易所角度出發,所有已成立的碳排放權交易所做好自我約束,做到碳交易流程的公開、透明化,嚴厲打擊違規交易行為,同時碳排放權交易所需緊跟國家碳市場建設步伐,在碳交易市場建設過程中能夠挑起大梁。
3.從交易商角度來看,交易商及其所在的企業需主動響應國家減排號召,鼓勵科技創新,促進企業轉型,逐步減少碳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可通過強強聯合的方式,實現優勢互補,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