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產業經歷百年沉淀后終于引來了大爆發。到底什么樣的公司最終會存活下來?什么樣的產品能夠贏得市場青睞?服務機器人市場目前面臨哪些困難?接下來會有什么發展趨勢?
經歷百年沉淀 機器人產業或迎大爆發
從1910年那個被寫在小說里的“robot”,到如今在銀行、酒店、商場、醫院、學校等不同場所中所處可見的智能服務機器人,機器人產業經歷百年沉淀后終于引來了大爆發。到底什么樣的公司最終會存活下來?什么樣的產品能夠贏得市場青睞?服務機器人市場目前面臨哪些困難?接下來會有什么發展趨勢?本文將帶你深度挖掘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之路。
自2016年3月谷歌旗下人工智能系統AlphaGo對戰圍棋高手李世石先生后,各種形式的人機大戰頻繁上演。前不久,德撲人機大戰在海南正式結束比賽,智能機器人冷撲大師以9戰9勝的佳績團滅中國德撲頂尖戰隊中國龍之隊。這是繼AlphaGo 、百度機器人、騰訊AI“絕藝”之后人工智能的又一次勝利。
從概念到生活——機器人的百年“進化論”
機器人(Robot)一詞源于1910年,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爾·卡佩克的科幻小說中。1959年,享有“世界機器人之父”美譽的恩格爾伯格(Joseph Engelberger)先生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機器人”終于從躺在科幻小說中的文字變身為真實的存在,而且應用到工業生產中。
1959年~2006年期間,工業機器人的發展雖然時有新的突破點,但并沒有掀起一場酐暢淋漓的技術熱潮。工業機器人雖然可以在工業生產中大規模、集中式、高效率的完成規定的重復性工作,但是,工業機器人與大眾生活相距太遠,普通人根本無法體驗到機器人所帶來的便利。
2006年后,隨著國外知名機器人公司的“強強聯合”,機器人產業發生了從工業到生活的應用場景轉換,智能機器人開始進入人們視野。2012年,軟銀收購了法國機器人公司Aldebaran Robotics,智能“人形”機器人——Pepper誕生;2013年底,谷歌先后布局多家知名機器人企業,包括BostonDynamics、Deepmind等,這些龍頭企業在智能機器人領域動作頻頻,帶動了智能機器人的研發和普及并掀起熱潮。
2014年后,日漸火熱的智能機器人產業在我國也實現了快速發展。在隨后幾年的時間里,出現了不少技術領先的本土機器人企業,作為其中的代表,成立于2015年的小船機器人主打輕量化概念,通過自主研發,使商務機器人更智能,更靈敏,更輕巧,引領了國內商務服務機器人的潮流。
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習大大認為:“機器人革命”有望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切入點和增長點,極大的推動了國內智能機器人產業的迅猛發展。以智能機器人細分領域——服務機器人為例,在產業鏈上逐漸實現語音交互、對話問答、人臉識別、環境感知、自主定位導航等技術的不斷升級。而產業鏈核心零部件成本的下降,帶動了服務機器人在應用場景的廣泛普及,服務機器人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
“小”機器人的“大”本領
擁有強大交互性能的服務機器人可以實現人臉識別及大數據采集,并能夠在家居、醫院、商場、銀行等不同場景下實現應用。人臉識別系統能夠對受眾進行精準分析,進而更準確的描繪用戶畫像,普查用戶習慣,實現點對點的產品營銷。
隨著服務機器人的商業價值的日益凸顯,一系列優秀服務機器人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國內服務機器人代表企業有:小船機器人、游爾機器人、優必選機器人等,他們的產品從家用及商用兩個領域服務受眾,走進消費者的“衣、食、住、行”。
家用領域的服務機器人通過早教、陪伴、智能管家的身份走進家庭。以清潔機器人為例,他們兼具掃地、拖地、擦窗等功能,同時實現了避障導航和路線規劃。由于清潔機器人在性能上不斷優化,帶動了家居領域的服務機器人實現深入普及。
商用領域的服務機器人能夠在銀行、酒店、商場、醫院、學校等不同場所,扮演著客服、迎賓、導購、助理、助教的角色。服務機器人因其敏捷的功能設置及優質的用戶體驗,積累了大量的忠實受眾。主打輕量級服務機器人產品的小船智能機器人以“輕、巧、靈、智”著稱,旗下主打產品“可樂”機器人只有一米高,行走輕盈且穩定,輕量化的設計更加靈巧,互動性好,安全系數高,2015年11月通過了國家機器人評測中心認證和臺灣的產品認證。通過對用戶的基本數據和消費習慣進行分析,小船服務機器人能為商戶建立精準的客戶分類和用戶行為數據庫,實時推薦最適合的產品和廣告信息推送。
萬億市場浮現 技術壁壘不容忽視
受勞動力不足、人口老齡化影響,服務機器人的應用及普及已成剛需。隨著技術的進步,服務機器人所屬的物聯網、大數據、計算機、人機交互等關鍵技術形成的產業鏈實現復合式增長,服務機器人行業發展空間巨大。預計2017年服務機器人市場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7.4%,市場規模預計將在2017年達到461.8億美元。
但從行業平均水平來看,智能服務機器人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以小船服務機器人為例,目前機器人客服可以解決一部分的服務量,但剩余部分還是要靠人工回答,行業普及面臨著自然語義理解技術不成熟的問題。當前機器人的定位其實并非是取代人力,而是作為助理和商業服務的補充切入到應用場景中,從而達到減少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此外,由于技術不成熟、期望值過高、相應法律法規尚未完善、像行業滲透慢、需求端應用普及差等問題日趨浮水,智能服務機器人行業壁壘不斷涌現,業內對服務機器人的前景也是難開云霧。
未來,隨著語音交互和語義理解技術不斷進步,以及相關零部件成本的下降,智能服務機器人有望在教育、餐飲、導購等領域替代大量基礎性人力工作。在巨頭紛紛布局、新玩家不斷涌現的智能服務機器人行業,終會誕生估值超10億美金、甚至100億美金的獨角獸,也會有探路者、從眾者“壯烈犧牲”或是“茍延殘喘”。只有不斷進行技術升級與產品更新的服務機器人企業,才能在產業沿革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