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機器換人”成為大勢所趨。工業機器人既提高生產效率又提高產品質量,在國內的形勢可謂是一片大好,但遲遲未被推廣使用原因何在?
工業機器人發展形勢向好 關鍵零部件制造需加把力
在人工智能時代大潮沖擊下,日本、歐美等國家已經大量使用機器人參與工業制造。從各種宣傳的視頻及業內人士的評價不難看出,工業機器人的技術已經很成熟。
反觀國內,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機器換人”成為大勢所趨。工信部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達7.24萬臺,同比增長34.3%,產業規模日益擴大。
近期,美國國際數據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內地)仍將是世界最大和發展最快的機器人技術市場,在機器人技術方面的支出將占全球支出的30%以上。預計中國在2020年的機器人技術支出將達到594億美元,比2016年的246億美元的估算支出增加一倍以上。
那么,工業機器人既提高生產效率又提高產品質量,在國內的形勢又一片大好,為什么沒有被推廣使用呢?
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連續3年穩居世界工業機器人市場頭把交椅;與此同時,國產工業機器人產量也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趨勢,2016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產量已達7.24萬臺。
但實際上,我國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僅占約30%,且主要處于行業低端,高端機器人嚴重依賴進口;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大部分依賴進口,采購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就已高于國外同款機器人整體售價。
不僅如此,目前全國已建成和在建的機器人產業園區超過了40個,機器人企業的數量超過了800家。但實際情況卻是這800多家企業里面,將近一半企業是沒有產品的空牌子,剩下的一半企業里將近70%-80%是在代理別人的產品,真正能自己生產零部件或機器人產品的僅100家左右。
就廣東東莞為例,東莞建有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但其中能夠進行工業機器人關鍵部件研發生產的企業只有幾家,多數企業90%的關鍵零部件和中高端數控系統均依靠進口。
盡管在控制器、伺服電動機和驅動等領域,已出現一批有一定技術水平的本土企業,但是,與國外產品相比仍存在體積大、輸出功率小等技術差距,而在精密減速器方面則鮮有代表企業。
總體來說,國內從機器人制造到產業技術人員等方面都還不具備,機器人制造主要還是依靠日本德國等國在中國的機器人工廠,高品質軟硬件也依賴進口,產業技術人員匱乏,成本高昂,還有國內的控制系統基本屬于空白。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將進一步整合產業創新資源,推動建立機器人創新中心,重點支持關鍵零部件質量及可靠性能的提升,同時開展機器人試點示范、推廣應用和人才培育。對于我國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生產企業來說,這無疑是個利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