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開始擔任Kuka CEO的蒂爾-魯特(Till Reuter)表示,利用美的在消費領域的專長來開發機器人可以幫助用戶完成各種家務活。
“美的不從事任何機器人或自動化業務,所以Kuka就是美的的自動化業務。”他說,“他們與消費行業聯系緊密,所以我們希望開發消費機器人。”
Kuka最為知名的是應用于特斯拉和保時捷汽車工廠里的橙色機器手臂——如果你看過2002年的《007之擇日而亡》,應該已經目睹過它們的真容。但它從未開發過軟銀Pepper那樣的人形機器人,后者是一款“日常伴侶”,目前已經在日本的手機商店里充當購物助手。
但魯特表示,消費領域的發展“遠快于”工業領域。他希望擁有諸多家電產品的美的能夠融入“德國基因”,并生產家用機器人。
Kuka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主要競爭對手是日本發那科(Fanuc)和瑞士ABB。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隨著各大企業紛紛投資自動化技術,2015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25萬臺。
消費行業的規模更大。據市場研究公司Tractica測算,像iRobot Roomba掃地機器人以及很多玩具設備那樣的消費機器人去年總銷量達到1000萬臺。該公司預計,隨著機器人從噱頭逐漸變成“幾乎擁有無限可能”的設備,消費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從去年的38億美元增長到2022年的132億美元。
魯特不肯透露Kuka將會開發何種機器人。但Kuka最近幾年已經開始擴大產品線,推出了體積更小、移動性更強的cobots,也稱“協作機器人”。其中包括iiwa(智能工業化工作助手),其目的是幫助工作人員從事精巧的組裝任務。
“我們從這個方向來到消費市場;美的來自其他方向,我們在中間相遇。”Kuka說。
Kuka似乎不太可能生產低端的吸塵和割草機器人,但該公司有意開發個人助理機器人,從事老人護理等工作。Kuka目前正在重新設想這種助理機器人是否需要擁有兩個胳膊和一張臉,或者可以采取其他的移動和運行模式。
滲透消費市場需要克服巨大的挑戰。西門子和博世等德國公司都曾把他們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專長應用到消費市場時,但均未取得太大成功。迄今為止,德國并沒有出現足以對抗谷歌Home和亞馬遜Alexa的產品。
“消費電子在德國基本已死。” 巴克萊分析師詹姆斯斯塔特勒(James Stettler)說。他表示,很難想象Kuka這種高端企業如何進入大眾市場,但從美的的角度來看在,這卻很有意義。
此舉透露出Kuka被美的收購后的新方向,但這家創辦于1898年的新公司最初生產照明產品,他們向來擅長改革轉型。“除了技術外,這都融入了公司的DNA。我們擅長重塑自我和尋找新的潛力。”魯特說。
他還表示,Kuka的重點是通過軟硬件的整合提升其機器人的智能性,并且準備應對更加廣泛的任務。Kuka在最近的報告中提到了動畫片《摩登家族》(The Jetsons)里的Rosie女仆機器人。
“這種硬件必須縮小體積,提升感應能力。”魯特說,“我認為軟硬件結合顯然是Kuka應有的模式。”
異類領袖
魯特是商業領袖中的異類,因為他出任這個職位完全是個意外。在2009年出任Kuka CEO之前,他曾經是一名投資銀行家,他當時甚至將這份CEO的工作稱作“臨時過渡”。
但8年后的今天,他依然在從事這份工作。他那激進而高效的管理風格幫助kuka實現了增長,從一家市值僅為2.5億歐元、完全依賴汽車行業的公司,發展成為電子、醫療和工業物聯網軟硬件集成領域的先鋒,市值超過40億歐元。
Kuka的機器人算不上好玩,與《星球大戰》里的R2-D2不同,他們的產品都是用金屬制作的笨重機械手臂。它們沒有眼睛、嘴巴,也看不懂人類的情緒。然而,雖然缺乏人性,但它們卻具備極高的精度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