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捷諾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中國第一代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機“Bio-architect?X”,標志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運行第一年即取得重大突破。
11月23日,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面向活體器械的功能材料與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技術開發”重點專項啟動推進會舉行。會上,專項牽頭單位杭州捷諾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捷諾飛”)發布了中國第一代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機“Bio-architect?X”,標志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運行第一年即取得重大突破。
據了解,新發布的中國第一代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機緊扣臨床轉化和應用需求,完成了50余項技術創新和突破,可以實現對醫療制品的大批量穩定制備。其中,關鍵技術創新“離散制造微層析成像技術(MCT)”技術,從基礎原理的提出到技術實現,全部由項目組內的中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完成。
據MCT技術發明者,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王玲介紹:“現有的CT、激光共聚焦等成像技術受到物體體積、信號穿透深度、射線損傷等因素制約。MCT技術是在增材制造(3D打印)的同時,基于微層析技術進行增材成像,理論上成像深度不受限,高分辨率、非接觸、無細胞損傷,可在線實時反饋控制打印參數,實現對3D打印產品無損質控。”
現場,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副主任肖詩鷹代表科技部頒發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書,并介紹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裝修組織管理工作計劃和組織實施要求。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由原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等整合而成。2016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推出首個面向活細胞3D打印的重點專項。捷諾飛聯合南方醫科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北京301醫院、二軍大附屬上海長征醫院等單位,組成“產學研醫”深度融合的研究團隊,以總成績第一獲得該重大專項資助。
此外,項目敦聘了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鐘世鎮為組長,歐陽宏偉教授、丁建東教授等組成的專家組。項目首席科學家、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徐銘恩與各子課題負責人,向專家組詳細匯報了項目的目標、研發內容、技術路線和進展情況,專家組也對項目的各個關鍵問題進行了詳細評估和建議。
現場,專家組給予了高度評價:“第一代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機的成功研制,不僅推進了3D打印醫療器械、人工組織器官的臨床轉化進程,也為新藥篩選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將推動中國新藥創制與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