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發布活動在浙江烏鎮舉行。既有國家領導人對網絡空間治理的宏觀論述,又有企業精英“未來要把機器變成人”VS“更擔心人變得像機器”的“水鄉論劍”,烏鎮這個江南水鄉再次成為世界互聯網的焦點。
“發展數字經濟,促進開放共享——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12月3日,以此為主題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浙江烏鎮開幕。既有國家領導人對網絡空間治理的宏觀論述,又有企業精英“未來要把機器變成人”VS“更擔心人變得像機器”的“水鄉論劍”,烏鎮這個江南水鄉再次成為世界互聯網的焦點。它的背后則是互聯網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深刻變革以及中國在這一領域的迅速崛起。中國不僅擁有最大的網民數量,也在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領域處于領先位置。雖然整體技術實力不及美國,但在許多人看來,在互聯網產業領域,中國是目前唯一能與美國競爭的“一極”。然而,仍有少數西方媒體不愿放下自以為是的僵化思維,對中國的互聯網管理政策指手畫腳。好像不按他們的規則行事,就不算真正的互聯網。在這一點上,他們顯然不如美國互聯網的大佬們誠實。蘋果來了,思科來了,微軟來了,甚至連退出中國的谷歌也來了,西方某些人的舊思維是不是也該“格式化”一下了?
中國展現開放心態
“在烏鎮,被媒體長槍短炮圍堵的,不是娛樂明星,而是互聯網精英。記者刨根問底想探究的,也不是明星八卦,而是互聯網以及我們生活方式的未來。”談到采訪這次世界互聯網大會的感受,一名資深媒體同行這樣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
俄羅斯衛星網稱,本年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將持續到周二,會議聚焦人工智能、互聯網促進扶貧、數字經濟等話題。參加會議的有來自80多個國家的1500多名嘉賓,包括中國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美國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俄羅斯卡巴斯基實驗室創始人尤金-卡巴斯基、“互聯網之父”羅伯特-卡恩等。
開幕式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中國強調網絡主權,但對全球互聯網保持開放的心態”,美國廣播公司以此為題稱,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黃坤明在互聯網大會上宣讀了賀信。習近平在信中表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將進入快車道。中國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推動世界各國共同搭乘互聯網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快車。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文章稱,網絡主權是指各國應在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管理和控制自己的互聯網。在習近平的領導下,過去5年中國一直積極尋求在國際互聯網治理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被稱為“互聯網之父”的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羅伯特-卡恩對《環球時報》說,兩年前他就參加過世界互聯網大會,聽到了習主席的演講。在他看來,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都在非常積極地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
香港《信報》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在開幕式致辭時表示,中國作為大國會致力推動世界數字經濟發展。中國愿與各國加強對話交流,共同做大數字經濟發展的蛋糕,共同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讓互聯網更好造福人類。臺灣“中央社”稱,王滬寧表示,2012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額只有2.1萬億元,2016年已有6.7萬億元。發展數字經濟的同時,他也強調要加強打擊網絡犯罪、維護國家安全。《紐約時報》認為,這是王滬寧十九大后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以來首次公開發表重要演講。
邁向網絡強國
過去數年中,中國在互聯網領域的發展速度讓世界驚嘆。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慧社區、虛擬現實等技術已經從科研院所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互聯網大會的展廳里,各種形態各異的智能產品展示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在百度的展臺上,可以看到一臺能夠利用視覺識別系統來主動分辨障礙物的貨車沙盤,它可以利用圖像識別的功能,來判斷道路前方的路況。京東的展臺展示著無人駕駛的物流車,可以幫助提高物流的效率。
除了這些大公司的展品,智能化也走進這屆互聯網大會的會場。在入口通關處,不再需要人工辨認身份信息,安檢口的攝像頭會自動對人臉進行識別,身份信息就會自動出現在屏幕上。擺在會展口的智能垃圾桶,只要輕輕一喚,它就會主動走到你的面前。
“崛起的網絡大國”,德國財經網3日稱,就在前些天,在香港上市的騰訊公司市值達到5000億美元以上,成為亞洲首家市值突破5000億美元的企業。而在今年“雙十一”當天,阿里巴巴旗下各平臺總交易額達到1682億元。在中國甚至連80歲的老人也使用微信。德國《經濟周刊》上周則在一篇文章中稱,對中國人來說,德國是一個“數字發展中國家”。中國人每天用智能手機支付,在歐洲是不可能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正在給德國提供“數字發展援助”。
在沙特通信和信息技術部副大臣穆罕默德-曼舍卡看來,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速度快,對世界經濟格局的改變也具有示范效應。中國作為G20成員國,秉承著合作開放的態度與其他國家合作,在加強互聯互通的同時,也在推進網絡安全體系的構建。
塞爾維亞貿易旅游與通信部國務秘書塔提亞娜-馬迪奇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她對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速度驚嘆不已。這一次來參會,她會代表塞爾維亞政府向阿里巴巴尋求在在線旅游方面的合作;另一方面,也希望把更多中國在智慧城市方面的經驗帶回塞爾維亞。
“大陸互聯網新時代,從網絡大國變強國”,臺灣《旺報》3日稱,1987年,大陸第一封跨國電子郵件從北京發至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一臺計算機上,內容是分別用英文和德文書寫的“跨越長城,走向世界”。而在30年后的今天,大陸使用手機上網用戶已突破11億,居世界第一。數字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絡大國。大陸目前正在加緊從“網絡大國”轉變成“網絡強國”,一字之變,預示著中國互聯網發展進入全新的時代。
“不會被西方牽著鼻子走”
“我們很自豪能與中國的合作伙伴一道努力,促進建設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蘋果公司CEO庫克在開幕式上表示。他介紹,自蘋果進入中國以來,有180萬中國開發者通過App Store獲得人民幣1120億元的總收入,為全球之最,相當于App Store全球總收入的1/4。
這是一個典型的合作共贏的例子,中國既是蘋果的組裝基地,也是蘋果的重要市場。然而,有些西方媒體卻始終不肯放棄老眼光,對中國的互聯網政策說三道四。美國“石英”新聞網站3日稱,去年,中國政府關閉了一些流行的直播應用程序,并切斷對幫助人們登錄Facebook、谷歌和其他被屏蔽服務的工具的訪問。過去一年,“中國對網絡空間的限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顯”。文章認為,中國主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是西方主導的網絡空間全球會議的“意識形態競爭對手”。
路透社稱,今年6月,中國出臺一項新的國家網絡安全法律,要求外國公司在本地存儲數據,并提交數據監測措施。網絡監管機構表示,這些法律與國際規則是一致的,目的是保護個人隱私,并反擊對核心基礎設施的攻擊。商業團體稱,“這些規定不公平地瞄準了外國公司”。
“我們的互聯網管理政策需要完善,但這是方式方法的問題。而在堅持主權基礎下的基于平等的開放,是全世界的準則。”一名中國互聯網分析人士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那些指責中國互聯網政策的西方人士,可以看一下美國的互聯網政策,一個“通俄門”鬧得天翻地覆,但這些不都是他們在其他國家慣用的手段嗎?
汕頭大學國際互聯網研究院院長方興東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我們通常講互聯網,有兩個維度,一個是發展創新,一個是安全治理。在安全治理方面,我們肯定還會堅持自己的原則,不會被西方牽著鼻子走。在發展創新這方面,我們現在確實越來越自信、開放。國外有些人還是思維僵化,不肯放下意識形態偏見。大家還是要通過擴大利益共同點和持續發展,來逐步去解決管理和安全問題,尋求最大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