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協同創新——推動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尋找先進制造‘中國方案’”為主題的2018中德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大會于日前在江蘇省蘇州市太倉市舉行,與會專家就中德兩國智能制造協同創新之路紛紛建言獻策。
對于中德企業間智能制造合作,作為中德合作集聚區的太倉市開展了有益探索。太倉市委書記沈覓介紹,太倉市企業在與德國加強智能制造合作上探索出了一條 “自下而上、市場主導”的路徑。一方面,本土企業從產品、資本、人才到管理、市場等各方面學習借鑒德國企業的先進經驗,走出了一條從外向配套到科技項目合作再到自主創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通過合作,一些企業已成為行業領軍者。另一方面,太倉本土企業積極導入德資企業的制造技術、先進裝備和管理軟件,著力突破智能裝備、智能工廠、智能服務、工業軟件和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等關鍵技術,努力實現設計數字化、設備自控化、管理網絡化和商務電子化,建設多個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示范車間和示范項目。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司長謝少鋒介紹,中德雙方圍繞產業合作、標準化、人才培養和園區等重點領域,在2016年、2017年分兩批遴選了31個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項目,啟動建設了遼寧沈陽、江蘇太倉、山東青島等一批中德智能制造合作園區,正成為推動兩國政策交流、技術創新、產業合作、標準制定的新載體、新模式。“未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繼續同德國政府保持密切聯系與合作,持續開展試點示范,發揮交流合作平臺作用,推動中德兩國制造業標準互認,加快人才培養,營造互利共贏的合作環境。”謝少鋒說。
北京大學教授楊學山認為,不論是中國企業還是德國企業,要為智能制造提供優秀的解決方案,必須利用最新的信息技術創新成果,與工業技術融合。最關鍵的技術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物聯技術,這是智能制造的基礎,也是與工業技術融合的基礎;二是內容技術,對數據作出各種處理;三是智能技術,把數據鏈、平臺和制造的物理體系結合起來,把內容技術、行為技術、感知技術和工業技術結合起來實現智能行為;四是系統技術,根據系統特征構造模型、選擇恰當的算法,并在模型和算法的基礎上編制軟件,構成一個完整的以系統為對象的生命周期。楊學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