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傳感器市場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權威機構預計到2025年,我國智能交通市場超過2000億元,全球傳感器市場更達到萬億級的規模。
如何在“工業4.0時代”占領智能傳感的競爭制高點,肩負起振興中國高端裝備的使命,在智能傳感器產業的世界版圖上,抬升中國智造的新海拔?近日,在寧波舉行的“智能傳感技術在軌道交通中的應用工程前沿技術論壇”上,記者對中車株洲所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馮江華進行了訪談,就相關問題做了詳細而深入的解答。
智能裝備將掀起新一輪產業化浪潮
談起傳感器技術,馮總侃侃而談:“這是智能裝備的重要感官和支撐技術,小到家用電器、汽車電子,大到高鐵動車、飛機船舶,她無處不在,把人與物、物與物密切聯系起來,將世界變成一個智能體。隨著傳統工業設備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以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性為特點的智能傳感器大量應用,必將牽引智能裝備掀起新一輪的產業化浪潮。”
他舉例說到高速列車就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軌道交通產品。目前我國高鐵承擔了世界運營鐵路密度最大、頻率最高的客流,研發了高溫、高原、高寒、抗風沙等系列動車組,涵蓋了從140公里到時速350公里間的不同速度等級的列車,成為中國智造享譽全球的一張名片。
高速列車實際上是高度復雜機電一體化系統,累計有4萬多個零部件,通過車身1000多個各種智能傳感器,扮演著為物理世界和控制系統提供信息連接的關鍵角色。
談到這里,馮總回顧了中國中車在智能交通領域的探索歷程。這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以計算機微處理器應用為標志,首次采用了傳感器裝置,隨著控制手段的增多,大量的各種功能的傳感器運用列車中,通過傳感器實現對列車設備的狀態監視、故障報警以及車載設備的控制功能。
合作融合是產業持續發展的新方向
據馮總介紹,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中車在寧波成立分所,專業從事軌道交通傳感器技術的研發和工程化應用。新世紀以來,中國中車加速提升列車智能化水平,依靠自主研發的智能傳感器,實現對高速列車各類數據的盡在掌握,并通過標準化網絡組成一個具有感知、識別、交流、診斷與決策的開放式系統,以支撐列車智能控制、智能監測診斷、智能維護等功能,提升列車運營的安全性能、乘客舒適度,提高列車運營維管理的水平。
記者了解到,近些年來,中國中車在軌道交通智能技術上更上層樓,2013年,依托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中國中車研制出我國首列智能化高速列車。2015年,中國中車首次推出自主化全自動“無人駕駛”地鐵列車。該列車通過感知系統實現自主識別障礙物、道路、交通信號,該系統是機器取代駕駛員的關鍵。
目前,中國中車以株洲、寧波為核心基地強強合作融合,成為產業持續發展的新方向。目前,已形成基于軌道交通智能化功集成功率模塊和智能化控制平臺兩大核心,結合互聯網和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的列車全方位智能化解決方案;形成從智能傳感器研發、制造、測試和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掌握從列車的走行、動力、承載、制動系統、動態監測等關鍵子系統中的傳感應用和檢測試驗技術,成為我國智能軌道交通產業的新興力量。
談到最后,馮總表示,在 “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節點上,可以預計,誰搶占了智能傳感技術的制高點,誰就贏得未來軌道交通技術和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傳感技術的發展,智能交通技術迎來發展的黃金期,無論是干線大鐵路、還是地鐵、汽車等城市交通工具,以智能化、網絡化、微型化、集成化、多樣化為特點的智能傳感技術,注定成為未來智能交通的時代寵兒。
如何在“工業4.0時代”占領智能傳感的競爭制高點,肩負起振興中國高端裝備的使命,在智能傳感器產業的世界版圖上,抬升中國智造的新海拔?近日,在寧波舉行的“智能傳感技術在軌道交通中的應用工程前沿技術論壇”上,記者對中車株洲所副總經理、總工程師 馮江華進行了訪談,就相關問題做了詳細而深入的解答。
智能裝備將掀起新一輪產業化浪潮
談起傳感器技術,馮總侃侃而談:“這是智能裝備的重要感官和支撐技術,小到家用電器、汽車電子,大到高鐵動車、飛機船舶,她無處不在,把人與物、物與物密切聯系起來,將世界變成一個智能體。隨著傳統工業設備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以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性為特點的智能傳感器大量應用,必將牽引智能裝備掀起新一輪的產業化浪潮。”
他舉例說到高速列車就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軌道交通產品。目前我國高鐵承擔了世界運營鐵路密度最大、頻率最高的客流,研發了高溫、高原、高寒、抗風沙等系列動車組,涵蓋了從140公里到時速350公里間的不同速度等級的列車,成為中國智造享譽全球的一張名片。
高速列車實際上是高度復雜機電一體化系統,累計有4萬多個零部件,通過車身1000多個各種智能傳感器,扮演著為物理世界和控制系統提供信息連接的關鍵角色。
談到這里,馮總回顧了中國中車在智能交通領域的探索歷程。這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以計算機微處理器應用為標志,首次采用了傳感器裝置,隨著控制手段的增多,大量的各種功能的傳感器運用列車中,通過傳感器實現對列車設備的狀態監視、故障報警以及車載設備的控制功能。
合作融合是產業持續發展的新方向
據馮總介紹,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中車在寧波成立分所,專業從事軌道交通傳感器技術的研發和工程化應用。新世紀以來,中國中車加速提升列車智能化水平,依靠自主研發的智能傳感器,實現對高速列車各類數據的盡在掌握,并通過標準化網絡組成一個具有感知、識別、交流、診斷與決策的開放式系統,以支撐列車智能控制、智能監測診斷、智能維護等功能,提升列車運營的安全性能、乘客舒適度,提高列車運營維管理的水平。
記者了解到,近些年來,中國中車在軌道交通智能技術上更上層樓,2013年,依托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中國中車研制出我國首列智能化高速列車。2015年,中國中車首次推出自主化全自動“無人駕駛”地鐵列車。該列車通過感知系統實現自主識別障礙物、道路、交通信號,該系統是機器取代駕駛員的關鍵。
目前,中國中車以株洲、寧波為核心基地強強合作融合,成為產業持續發展的新方向。目前,已形成基于軌道交通智能化功集成功率模塊和智能化控制平臺兩大核心,結合互聯網和大數據等信息化技術的列車全方位智能化解決方案;形成從智能傳感器研發、制造、測試和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掌握從列車的走行、動力、承載、制動系統、動態監測等關鍵子系統中的傳感應用和檢測試驗技術,成為我國智能軌道交通產業的新興力量。
談到最后,馮總表示,在 “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升級的節點上,可以預計,誰搶占了智能傳感技術的制高點,誰就贏得未來軌道交通技術和產業發展的主動權。
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傳感技術的發展,智能交通技術迎來發展的黃金期,無論是干線大鐵路、還是地鐵、汽車等城市交通工具,以智能化、網絡化、微型化、集成化、多樣化為特點的智能傳感技術,注定成為未來智能交通的時代寵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