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剛:北京知行韜略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
本文發表于《中國工業評論》雜志2016年第7期
企業為轉型所繳納的學費大頭,往往都是組織再造與管理變革,TCL概莫能外。面對90后員工的崛起,面對職業經理人體系的裂變,面對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碎片化沖擊,TCL需要更加靈活多變的組織體系,來因應接下來的管理變革。
提到TCL,不少人會想到十年前,李東生那篇著名的文章《鷹的重生》。
好在,TCL活下來了,李東生“重生”了。在我看來,除了李東生先生的企業家精神與情懷外,更重要的是,TCL在十年中勵精圖治,陸續實施包括“產品+服務”、“互聯網+智造”在內的雙輪驅動策略,把原有的國際化失利教訓轉化為“整合全球資源、輸出工業能力”的國際化戰略2.0版,進而實現移動互聯時代,從低水平制造到高水平智造的成功轉型。
愿景重生——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進攻
近十年來,國內家電企業都面臨巨大的轉型壓力:從上游看,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直接阻擊包括TCL在內的國內家電企業高端市場占比;從下游看,包括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在中低端制造領域持續發力,將國內家電企業成本優勢逼到絕地。前有堵截,后有追兵,TCL轉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對此,TCL的選擇是: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為引領,積極擁抱移動互聯網浪潮,從制造向智造進行轉型。為此,TCL還專門將原來的公司愿景——成為受人尊敬和最具創新能力的全球領先企業,升級為“全球化的智能產品制造及互聯網應用服務企業集團”。這種轉變,開啟了TCL行業新常態下的戰略轉型序幕。
戰略重生——從低頭拉車到抬頭看路,從產品為王到服務致勝
在互聯網浪潮的吹古拉朽之勢下,很多傳統制造企業已岌岌可危,TCL也不例外。對此,TCL選擇順勢而為:2014年,TCL提出推進“智能+互聯網、產品+服務”的“雙+”戰略,通過嫁接智能化、互聯網、前后端一體化,實現企業經營戰略的全面轉型。智能+層面,TCL以“屏”和“芯”作為突破口,通過“加屏補芯”,全面提升終端用戶的體驗,通過投資晶晨半導體,實現從面板、芯片、核心部件到終端產品的硬件垂直一體化布局。如果沒有這一點,TCL想實現戰略轉型難上加難。
有了硬件撐腰,TCL開始在智能+層面持續發力:包括智能電視、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設備、智能機頂盒、智能家電等在內,TCL逐漸形成全產業鏈的智能+集群,并通過“用戶第三屏”(特指移動互聯時代的電視),建立云服務平臺,進而提升用戶體驗。
從產品導向到服務導向,從制造先行到智造為王,通過雙輪驅動,TCL順利實現戰略重生。
管理重生——從組織再造到文化變革,從大而全到小而美
所有的企業轉型,最終的難點仍舊在人。生產線可以更換,新產品可以研發,但新思維卻并不容易在組織中生根發芽。而企業為轉型所繳納的學費大頭,往往都是組織再造與管理變革,TCL概莫能外。面對90后員工的崛起,面對職業經理人體系的裂變,面對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碎片化沖擊,TCL需要更加靈活多變的組織體系,來因應接下來的管理變革。
管理轉型方面,我有兩個建議:
1、變職能化分工為上下游合作,基于終端用戶需求,再造企業內部合作體系,讓企業內部上下游合作反應時間縮短;
2、變上下級管理為前后端合作,從傳統的基層發現問題、中層分析問題、上級決策問題,轉變為基層提供方案、中層提供資源、高層提供平臺的前后端合作模式,讓一線指揮炮火;
前路多迷茫,且行且珍惜。在TCL轉型的道路上,仍有許多待解之題,但只要TCL堅守“鷹的重生”,一定能實現從制造到智造的戰略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