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由于世界經濟低迷、中國需求不足,使得大宗商品價格持續走低,這也反映出作為“世界加工廠”的中國制造業目前所處艱難境地。作為大宗商品市場的“風向標”,波羅的海干散貨指數(BDI)持續20天下滑跌至498點,跌破今年2月18日創下的歷史低位。
中國制造自誕生之日起就沒有獲得過公正的評價,身上的標簽也多半是灰色的,比如血汗剝削、破壞環境和資源,還有什么產業鏈最低端等等,即便是在其最輝煌的時候,公眾在談論起制造業時,也常常充滿著鄙夷的口氣。在這種輿論環境中,制造業運作正常還好,一旦出現任何狀況,都會被輿論無限放大。
此前,富士康曾因員工跳樓事件而被推上風口浪尖,在最瘋狂的討伐歲月中,人人都認為富士康這類血汗工廠沒人性,別說是超時加班或者職業危害等問題,就連富士康將工廠移至中西部地區,輿論也會把當地失業率的提高歸咎在郭臺銘的頭上。

另外,自去年春節開始,珠江、溫州、江蘇等地的制造工廠紛紛陷入倒閉潮,也助長了輿論對中國制造業真的快不行觀點。不過,筆者認為,從縱向來看,中國制造業目前正從第二階段逐步邁向第三階段。
第一階段是自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國低端制造業便迅速崛起。這段時間是以溫州制造業為著名,他們生產出來的眼鏡、鞋子、打火機等日常用品銷往全世界,但這種制造業的富裕只是短暫的,他們只是抓住了全世界旺盛的需求以及廉價生產資料的差價,商業模式和制造水平,都不具備特別的思維深度,于是很容易模仿。隨著同質化制造的出現,相同產品出現產能過剩的危機,昔日可觀的利潤慢慢地被蠶食,最終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
第二階段是一些大型制造企業成為世界知名品牌的代工廠。比如蘇州的聯建科技,昔日也曾作為蘋果的供應商紅極一時,但因技術變革較慢,沒能適應客戶需求,最終落得個慘淡出局,這種境況也不能完全怪聯建科技自己,要知道,成為蘋果的供應商本就是一件“高風險、高收益”的事兒,干好了,自然賺得盆滿缽滿,干不好,隨時有可能倒閉。
而目前中國制造正面臨著由第二階段代工廠向第三階段中國智造轉型的陣痛期,有些企業正遭遇寒冬,基本上熬不到春天了。與之相反,當大部分企業陷入虧損甚至倒閉的時候,一些明星企業“代工廠”的業績卻蒸蒸日上,如前面提到的富士康,他們如今頭疼的是,招不到足夠的流水線員工去滿足蘋果巨大的訂單需求。所以中國制造業目前尚處于一種“冰火兩重天”的局面。
再從橫向來看,中國制造業面臨困境與兩個因素不無關聯:一方面,東南沿海城市開始驅趕制造業,不僅之前的稅收、土地優惠政策逐步取消,還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使得中國制造的核心競爭力蕩然無從,富士康從深圳陸續遷往鄭州和昆山,就是這種驅趕最鮮明的寫照,巨頭企業自然有實力堅持到內陸,東山再起,但很多中小企業在遷徙之中就餓死了,有的干脆就地解散。
另一方面,房地產則更像是中國制造的一場人禍,最著名的溫州炒房團,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來源于制造業主,他們對比制造業和房地產業的利潤之后,前者只有2%左右,后者則常常高大39%,開始把大量的資本投入房地產業,這就使得原來準備投入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資金都用作他途。所以大量資金“脫實向虛”使得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困難重重。
以筆者看來,太聰明的人是做不好制造業,這個行業里沒有快速賺錢的途徑,也容不下急功近利的人。真正能讓中國制造業提高品質、轉型升級的還需政府、企業、社會的共同努力。當前,我國的傳統制造業在“做優做強”方面亟待轉型,而轉型中又面臨以下四大問題:
一是工業文明的缺失。一方面很多低端制造企業為了多接合同,拼命壓低自己的報價,而最終在犧牲自己產品質量的情況下獲得補償。試想,本來生產出來的產品已經是低端了,再偷工減料,產品怎么可能受到市場的青睞?另一方面,很多電商平臺的貨物中,一大半是在賣假貨,這使得劣幣驅逐良幣,中小制造企業只能隨大流,專門生產一些質次商品,使產業結構升級無從談起。
二是知識產權保護亟待立法改進。中國制造業要從低端走向中高端,沒有知識產權的保護是不可能的。試想,如果一個發明或一個創新被推出之后,就馬上被別人抄襲過去,那么誰還愿意創新和發明呢?所以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應該跟上歐美發達國家。
三是專業技術人才不足。就是低端制造業生產工人沒有人愿意去做,而企業需要的中高端生產技術工人卻始終難以覓到可用之才。所以,政府部門應該鼓勵各方開設一些旨在培養中高端技術人才的大專院校,有針對性的培養制造業轉型升級所需要的大批專業技術人才。因為如果沒有政府、高校等各方力量的扶持,專業技術人才光靠企業的力量來培養恐怕并不容易。
四是產學研如何有效、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對制造業轉型和升級提供幫助。這需要政府職能部門牽頭,一邊讓高校研究出來的新產品、新技術,讓企業轉化成真實的產品。另一邊政府給制造企業更多的政策、稅收等優惠政策,讓高校研究成果能夠幫助制造企業完成產業結構升級的轉變。
中國制造業當前正處于痛苦的重構階段,就是從過去低端走向中高端,從過去的“代工廠”轉向“中國智造”。這除了要培養專業技術人才、讓產學研與企業對接,減稅降費之外,更要對國內知識產權進行保護,鼓勵創新,打擊仿冒。而只有經過長期的涮洗之后,自然會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制造業。中國制造業的陣痛難免,制造業也必須經歷鳳凰涅,才能浴火重生。